English

引领战舰走向深蓝

2009-0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钱晓虎 余敏 我有话说
在现代海战场,舰员装备自修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环节。东海舰队某保障基地,用“大自修”理念促进新装备自修能力的高效生成,为实现装备保障由岸基向海基跨越、中国海军走向深蓝,开出一条新航路。

反思“备品不足”

战舰出航在即,舰上却突然上报一大堆的

“故障”,影响到战备与训练计划的实施。其中,一个频繁的故障原因是“备品不足”。舰员平时都干嘛去了?到底是哪些备品不足?一连串的疑问引起东海舰队装备保障部的思考。

“我为什么冒险去自修?修好了没表扬,修坏了却要担责任”,一名老士官坦言。“在新装备保障还没有实现精确化之前,备品不足当然可以是最好的理由,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缺多少”,某舰艇机电长的话更是发人深省。“备品不足却拿不出具体清单,这不能怪舰员”,东海舰队某保障基地副司令徐建卯说:“这恰恰解读了舰员自修难的这一更深层原因――动力不足。”

有感于此,某保障基地在拥有新装备的两个潜艇部队率先建立并实施“装备完好自修人才”评选机制,提高舰员爱装、管装的热情和参与自修的积极性。部队因此迅速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以某潜艇支队为例,2006年上报维修的故障有700多项,2007年迅速下降到270多项,舰艇实现战备远航常态化。同时,舰艇战备在航数量也创下历史纪录。

解析“扁鹊现象”

新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一个新现象又引起基地领导的注意。一种是类似一个保险丝更换这样的简单故障也成了某些单位上报的自修“成果”,这种“随意性”显然与评选的初衷相悖――自修故障越多越好吗?难道那些没有上报故障的单位自修能力就一定差吗?

徐建卯说:“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扁鹊现象’。扁鹊在他们弟兄三人中医术最差,但名声却最大,为什么?因为他的两个哥哥善于在人还没得病或刚开始时就消灭了它,因而总显得不那么‘神’。而扁鹊总是在病入膏肓之际再施以妙手,从而赢得更大的名声。因而,真正的高手能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徐建卯认为,这对装备维修来讲是同样的道理。“通过调动舰员主观能动性、力保装备零故障,这是最低成本的自修,既不需消耗备品等人力物力,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装备战备在航,这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基地从健全、完善评选规则入手,把装备“完好率”评估作为评比的第一导向,结合“故障自修率”重点评估,充分考虑装备动用强度和装备新旧程度对保障装备“完好率”的影响及自修难度不同要求,有效发挥《潜艇装备技术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量化评估功能,通过数学建模开发出“装备自修率评估公式”,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确保评比的公正性。

聚焦“大自修”

以前,临修任务完成后,修理人员不能正确、规范报告修理成果,从而导致装备同类故障修理经验借鉴性差,修理实践经验和技术资源流失严重等问题。

基地把各部队装备临抢修工程报批方式和财务结算方法,朝着有利于促进故障技术总结的方向推进。比如,现在的一张工程上报单,要从要素是否齐全、描述是否规范、可借鉴性程度如何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分值与参修技术人员的评比直接挂钩。从此,一张张优秀的排故技术报告清单源源不断地输入基地的“装备临修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及时反馈到一线部队,产生了良好的管理互动效益。

从自修人才评选,到排故经验总结,再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充实完善,一个“大自修”的轮廓渐渐清晰。

徐建卯解释道,“通过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自修管理、考核运行机制,将保障基地与一线部队靠前保障能力统筹于一体,建立以装备完好率、在航率为核心的装备信息化管理保障体系,推动人才培养和经验固化协调发展,以此促进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确保武器装备始终保持最佳技术状态,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大自修’理念。”

为了提高“大自修”的层次,基地通过构建“院校―部队―工厂”装备保障力培养和生成平台,强化舰艇官兵对一线装备的消化吸收,使其由一般的了解向深刻理解、由零散学习向系统把握转变。同时,他们把舰员的实际经验与基地修理信息资源一起再补充到院校培训体系资源中,形成“积累―消化―吸收―使用―再积累”的良性循环体系。

通过倡导“大自修”理念,一群适应新装备维修的高素质人才迅速崛起,一批高质量的排故经验得以留存。而由人才和经验共同组成的舰艇装备保障“专家支援库”滚动式扩展,有效地推动着舰艇装备保障力由岸基保障向海上靠前保障延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