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体育,用好话语权

2009-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京生 我有话说
最近听到有人发感慨,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但是在全世界104个国际体育单项组织中,中国人只在排球、乒乓球、武术、龙舟等几个组织中担任职务,相比之下,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的话语权太少,与中国目前的体育实力太不般配。在今年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建设高峰论坛上,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张发强对此有一个解释,他说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体育官员中会说英语的人太少,影响了与其他国家体育人士的交流,二是我们在奥运会上所获金牌的项目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够大,而那些影响大的项目如大球、田径、游泳等,我们的成绩并不好,所以51枚金牌并不能正确反映出我们国家的体育实力,或者说是把我们的实力放大了。

我同意以上的意见,此外我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我们在国际体坛上缺少话语权,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己没有用好现在已有的话语权。

我曾经多次采访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发现在这些世界大赛上,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都会主动举行面向世界各国记者的新闻发布会,堂堂正正地介绍本国的体育发展情况和选手备战情况,唯独中国代表团是不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对于各国记者找上门去的采访要求还冷然拒绝。

2003年巴塞罗那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中国跳水队的领队就公开宣称,记者的采访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2005年赫尔辛基田径世锦赛,刘翔也没有举行过一次新闻发布会,中国记者要想了解中国选手的情况,还要与代表团的官员事先约好时间、地点(往往是在很偏僻的地方),搞得如同是在做地下工作。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只在主新闻中心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倒是澳大利亚代表团在奥运会开幕前,几乎天天在主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搬出他们的体育明星与各国记者见面,好像他们才是东道主,所以尽管澳大利亚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比我们要少得多,但在人们心目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强国印象。

我不知道中国体育界人士是否因为受到古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教诲,想作君子,因而对媒体一向惟恐避之不及,但这中间其实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认为举行新闻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仅仅是为了满足媒体报道的需要,是为他人服务。其实,这也是一个向世界宣传昭示中国体育,是中国体育行使自己话语权的机会。你不行使,就是自动放弃。在这方面,我特别钦佩邓亚萍,她不仅球艺高超,而且言谈话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中国体育界中,运动成绩能够与邓亚萍相媲美的还有一些人,但是在国际体坛高层中宣传中国体育,扩大中国体育的影响方面,没有人能比得上她。我相信,如果中国体育界多几个像邓亚萍这样的人,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上的话语权一定会很快多起来。

当我们埋怨国际体坛给我们的话语权太少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把已有的话语权很好地使用起来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要再去责怪人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