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引进谨防水土不服

2009-0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冯蕾 我有话说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感受了经济寒冬的丝丝凉意,也造就了一个“热词”――“人才抄底”。各地政府和企业到海外揽才不断升温。

“抄底”人才,集聚发展后劲

2008年岁末,南京市和上海市的海外金融人才团购队伍接踵启程,在金融危机中远赴美国、日本和欧洲“抄底”

。包括27家金融机构的上海海外招聘团带去了风险管理和控制、资产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等170多个专业技术岗位。

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此次赴海外招聘,虽然低调进行,也被外界看做上海欲“抄底”华尔街金融人才,借以增强其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高端金融人才的缺失一直是上海和国内其他城市的一大不足。《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指出,目前上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8万,仅占上海总人口约1%;行业领军人才,兼具金融、法律、外语、产业等知识,又能掌握金融服务国际运作惯例的中高层金融管理人才、高级专业金融人才尤为短缺。“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华尔街一直在裁员,但中国金融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华宝兴业基金公司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除上海、南京外,杭州、深圳等地也有类似“抄底”人才的计划。

对“人才抄底”可能带来的效果,业内人士表示,外来人才将成“鲶鱼”。海外人才归来将促使国内人才更多更快地提升知识结构和能力。同时,引进海外人才,将有助于企业开展、创造一些新业务和岗位,为我国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带来全球视野和国际经验。

务实“抄底”,谨防“水土不服”

海外招聘的频频动作,也让不少人对高薪能否“抄”来真正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表示担忧。

据了解,上海海外招聘的170多个岗位中,最高年薪达到150万元,集中在风险总监、战略研究专家、首席经济学家、机构营销总监、IT总监等岗位。其中,薪酬较低的年薪也在20万至40万元左右,主要在市场拓展、营销等岗位。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和薪酬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而对金融人才尤其是海外华人来说,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或许更大,因而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如何遴选真正优秀的海外人才,并能使其有用武之地,仍然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表示:“我们确实需要一些熟悉美国金融体系运作和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人才,但在华尔街危机还未见底的情况下,引进人才要谨慎、要量才适用,还要有科学的测评程序,减少人才的‘水土不服’。”

专家指出,利用英美金融高端人才被裁员或减薪之机加大引进力度,不仅有机会招到优秀人才,而且还有可能节约招聘成本,有利于弥补国内金融人才结构缺陷。但也需注意,中西金融环境差异极大,应遵循“分类别、分步骤”的原则,本着谨慎和务实的态度吸引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所贡献,同时也是对海外人才负责。

专家提醒,应将“人才抄底”科学化、常态化,抓住当前机遇加大人才升级力度,以人才结构的升级全面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细水长流,用好“抄来”的人才

引进人才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还需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专家提醒,人才抄底不能一“抄”了之,还要努力营造能够发挥其才干的良好环境。政府拿出有力措施,企业也要积极以事业留人、制度留人、感情留人,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平台。“否则‘春天’来了,他们又还‘飞’走了,最终白忙活一场。”江苏昆山的一位企业负责人形象地说道。

“从今年起,昆山将每年拿出年度财政预算的1%,不低于1亿元,用于引进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谈起眼下人才升级的有利机遇,江苏省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显得很振奋,“我们将重点引进和资助对昆山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发展自主创新型经济,以人才结构的升级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人才引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时“抄底”可以完成,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持续关注和努力。

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力介绍,“出海揽才”是上海近年来一以贯之的一项人才政策。2003年,上海就推出了“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即通过3年时间吸引1万名留学生来上海工作。近几年每年落户上海的学成归国人员都超过了5000 人。

有关专家指出,要吸引并留住越来越多的国际优秀人才,必须要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还需要政府给予支持,需要更多宽容鼓励,需要更公平更透明的用人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