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等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2009-0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增桓 我有话说
2007年11月移交地方仅3年的南方医科大学,首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2008年11月,该校再次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举夺得大赛的金、银、铜奖。大学学生课外科研取得的累累硕果,是南方医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成果体现。

自2000年,南方医科大学对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的相关环节进行了全面设计和特色实践,经过近5年的持续探索,逐步形成了“总体构建、全程渗透、多维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目前,该校依托原有的学科或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建立了33个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设立了“本科课外科技活动项目”、“课外科研基金、创新教育基地基金”、“创新教育教学成果奖、学生创新成果奖”等激励专项,基本实现优质学科、实验室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学校对创新教育基地的审批、管理相当严格,要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为学生完成查阅文献、实验设计、课题申报、实验研究和论文答辩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二是能将本基地现有科研成果全过程总结并展示给学生;三是能结合基地科研特色和最新进展为进入基地的学生开设系列讲座。

注重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拓宽了培养路径。建成了5200平方米的包括微创、内镜、麻醉及产科模拟等先进的技能培训模块在内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开发数字电视教材30余套,网络课程和专题学习网站50余个,资源库平台5个,建设了200G的数字教学资源。独创出通过角色扮演、分级辅导、竞赛促进等提高学生的救护技能的实练模式。“十五”以来,科研促教学成果斐然:该校先后有73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以不同形式融进70多门课程的本科教学,16项科研成果研究内容被纳入国家规划教材。

构建“知识素质培养体系”

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发现比较受青睐、在单位发展比较好的医科毕业生并不一定是仅在校专业成绩出色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广博知识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南方医科大学有针对性地实施“拓宽基础教学平台,从专一到博学;优化方法和能力学课程,从获鱼到会渔;完善个性化的选修课程,从单一到多变”系统优化课程体系。

一是系统优化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首先打破各专业界限,统一设置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课程模块,按学科门类打通了专业基础平台,按专业大类构建了专业技能平台,较好地夯实了基础、拓宽了口径;其次,加强方法学课程的教授,把外语、计算机、文献检索等方法学课程的改革作为一个重点的课程模块,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系统地改革,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发挥师德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强化“首课效应”,要求教师上的第一次课,主要介绍自己的学习和学术工作历程、体会和经验;同时,尽可能地丰富选修课的涉及领域,目前,该校开设了200多门选修课程,本科生选修课学分比例已达到了总学分的30%左右。教学内容的丰富大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和创新水平。

二是推进教学方法和技术革新。引入PBL教学、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研究型、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教学模式。从1999年开始,编辑出版了PBL教学配套教材《中医内科学纲要》,2003年,在总结多年来临床PBL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编印了《现代教师观念与行为》、《素质创新教苑菁华》等PBL师资培训教材,目前有44门课程成为学校PBL教学改革试点的重点建设课程。探索了临床实景模拟教学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改革,培训和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病人”,探索了具有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的“中医标准化病人”培训和教学,实现了教学重心从知识传授逐渐向思维和能力训练转变。

目前,南方医大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覆盖学校8000多名本科生。全体本科生必须获得基本的创新学分、拓展选修学分才能获得学位,创新教育基地、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打开了全部优质学科和实验室的大门,本科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至少2次以上自主创新实践的机会,3次转专业的机会,自主选择辅修专业、拓展选修模块。

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创新教育应该贯穿高等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涉及到全体教育者、管理者和所有学生。一个高效的创新教育体系,必然是在真正更新了教育观念的全体教师和学生中建立的,是学校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系统构建、全程渗透。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程,在各关键环节进行系统的改革和整体构建。解决以往改革不系统、落脚点局限、路径单一、覆盖面仅限于部分学生等不足,实现贯穿主线、全程渗透、全员参与、全体受益。二是多维互动,学生主体。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学科有序开放,通过“条件设施开放、科研过程体验、科技资源转化、学术氛围熏陶”与学生互动;课程整体优化,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实验教学改革、方法手段更新”与学生互动;教师踊跃投入,通过“课堂创新教学、科技项目导师、优秀典型示范、科研体验引导”与学生互动;学生主体突出,通过“兴趣爱好主导、个性弹性选择、自我系统规划、独立自主实践”实施创新能力训练。三是软硬结合,制度推进。在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创新教育基地运行机制》等系列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同时,全面改善教学实验室建设,开设创新教育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优质的硬件平台。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