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模式研究的新成果

2009-01-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宇 我有话说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不但创造了世界转型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奇迹,而且开创了转型经济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如何对此过程进行恰当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并阐释其模式特征和内在理论逻辑,中央党校张建君博士的新著《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中央党校出版社)提出了视角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结论。

首先,张建君博士提

出了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理论假说,对中国经济平稳转型的内在理论逻辑进行了理论阐释。认为市场经济制度存在微观层次上以价格机制为中心、中观层次上以企业组织形式为中心、宏观层次上以宪政性法律制度为中心的层次性制度安排。并在微观上表现为价格机制、市场体系和市场规范三个层次,中观上表现为市场运行机制、企业组织形式和社会行业管理形式三个层次,宏观上表现为经济体制、宪政性法律制度安排和社会秩序三个层次。这一重要的理论发现突破了西方经济学将市场经济等同于价格机制、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教条,成为解释中国经济平稳转型的理论依据,为我们深刻地理解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

其次,张建君博士案例分析的结果显示,俄、东欧等国之所以出现转型衰退、甚至国家解体和经济崩溃,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激进转轨完全违背了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制度特征,违背了市场经济不同层次制度建构的步骤和原则;而中国经济的平稳转型和快速发展,恰恰在于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实践契合了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建构的理论逻辑。第一阶段是“微观先行”的改革阶段,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微观市场运行机制是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转型的关键;第二阶段是“中观突破”的国企攻坚阶段,中观层次企业组织形式的市场化创新,是培育市场效率和市场主体的关键;第三阶段是“宏观完善”的制度创新阶段,宏观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宪政性法律制度安排的结合,为以市场运行机制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框架形成和社会制度创新确立了规范和秩序。中外转型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次序性问题只能在层次性制度建构的阶段性转换过程中有效解决,通过阶段性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为市场经济次序性的改革奠定层次性制度基础、提供改革条件,从而使改革变得更加容易接受,在利益调整的改革格局中阻力更小而共识更多,这是解决市场经济改革次序性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不同转型经济绩效形成鲜明对比的根本性原因。

最后,在转型道路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张建君博士将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模式概括为“双主题阶段式转换”模式。“双主题”即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主题,始终贯穿于经济转型的整个过程,概括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和主题,如果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更新,那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则是旨在实现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变革。“阶段转换式”则表现出目标模式伴随不同的阶段层次性演进的实践特征,这一概括既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现实描述,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内在实质和逻辑的体现;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有目标、有步骤、可控制,既包含局部改革又带有阶段性全局配套改革要求的中国经济转型道路。其中,可控制性特点是阶段转换式改革的本质特征。可以说,“双主题阶段式转换”的提出是对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新概括。张建君博士提出要从中国的转型实践和本土经验中寻找答案,认为这是中国转型经济学和国外转型理论研究重点的根本差别,提出要克服西方转型理论的“范式操纵”,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转型经济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