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硬汉是一种人生态度

2009-0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先义 我有话说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吴然这部十七万的新著的,其酣畅淋漓的文字及入木三分的剖析,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阅读快感。特别是作者通过解读海明威的人生和创作,将中国当今的种种文化现象鞭辟入理的剖析,给读者带来的常常是茅塞顿开的感悟,让读者领略的是智者高屋建瓴的点睛之论。落笔凝思,突然觉得,这何尝不是学

术理论文章的又一种写法呢?

表面看来,《男人颜色・直面海明威》貌似解读海明威,实际上作者是在抒发自己对当代文化的感悟,通过对经典的解读,阐述了对包括男性文化在内的种种文化现象的理解。作者之所以把海明威作为本书的依托对象,大概首先是因为海明威这个美国作家不论其人物品格或者他笔下的人物品格,都太具有男子汉的人物个性特质了,而作者吴然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写作,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在如今社会的人文素质中,太需要张扬“真正男子汉”阳刚品格了。所以,作者从“帅气”的社会流行语中,读到的是弱化了的男子气度,从写字楼里擦身而过时闻到的那股淡淡的香水味,感受到了社会生存环境中与日俱增的柔性成分;从社会生活中“硬汉”符号的缺失,萌生出对因社会整体素质缺钙而造成免疫力退化的担忧。在当今这个柔性过重过多、娱乐化被当作普遍追求的社会大背景下,作者对海明威人性品格的推崇以对“硬汉”个性的褒扬,不仅具有重塑民族精神的社会学意义,更具有推动生活在今天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自省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我们国民的人文品格,不仅属于先辈圣哲,更属于我们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人。

当然,如果说《男人颜色・直面海明威》的价值仅仅局限在呼唤当今社会的男性人格的重建上,我以为那会弱化这部书的思想意义。作者以一个成熟学者的视角,对海明威一生的成功与非议努力加以还原,从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异域复杂的人生样板,看起来有一点中美文化比较意味,其实作者是在借题发挥,触角所及,包括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万象。诸如,关于“迷惘的一代”的思考,关于生命历程自省规律的探寻,关于泛娱乐化时代的心理扫瞄,关于明星崇拜的畸形心态,关于商业时代的人格自尊,等等。这些内容,都或多或少地与海明威的人生经历联结一起。从这个杰出人物的生命历程,自然妥帖地与今日社会现象相链接,从而把一些复杂的人生哲理自然简明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缤纷多姿的文化世象中有一种清醒后的快感。阅读之中,读者自然而然地会把自己的人生与一代文豪海明威的人生联系起来,读者会发现,世隔百年,尽管存在着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但就个体来说,却依然在不断重复海明威曾经历过的思想及文化怪圈。

吴然把海明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很重要的一点,不仅海明威是他人生中至为敬仰的男子汉形象,而且还因为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地道的军人。作为军人的吴然很自然对军人出身的作家具有特别的兴趣。作为军人,海明威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过意大利作战前线,他身负重伤在战场上还抢救别人,在马德里保卫战中他坚持到最后,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他率领游击队先于正规军进入巴黎。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海明威忍受了做手术取出28颗子弹的疼痛。作为军人,海明威还到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西南,曾秘密会见周恩来,然后顺长江而下采访,写出涉及中国抗战的电讯稿多篇。海明威的这样一种传奇经历,自然引起吴然这位作家、理论家兼戏剧家的极大兴趣。据我所知,涉及海明威的作品,他先后出版过翻译著作《我的哥哥海明威》、研究著作《硬汉海明威》、《海明威评传》,此外还有散见于各报刊的关于海明威的研究性论文,在国内,吴然在海明威研究领域是屈指可数的专家之一。与一般的学者不同,在吴然的研究中,他把对海明威的研究与对当今中国文化的研究,与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对今天的读者有所启迪,有所感悟,这便有了超乎一般学术研究的更高更新层面的意义。这个意义便体现在作者对现实的密切关注上,作者正是在这种密切关注中,诱导读者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从而端正自己的人生方向。

此外,吴然对海明威人物品格的张扬,是因为在他的人生中也同样具有“海明威品格”。许多年来,他从全军院校队伍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教授,到总政艺术局的副局长,再到总政话剧团团长,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领导,虽岗位几经变换,唯一不变的是他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敢于说实话说真话的文人情怀和可贵品格。或许正是在知识圈文化圈被人津津乐道的此类“优点”,禁锢了他在仕途上的上升空间,使他虽拥有优秀的德才和最充裕的年龄优势却在仕途止步。即便如此,吴然始终坚守着他仗义执言的文人品格,唯有如此,才有这部脍炙人口的《男人颜色》呈现给读者。于此,我们应表示庆幸和祝贺。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男人颜色・直面海明威》在行文上也颇具海明威风格。文字如行云流水,多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心灵共鸣。说实话、真话端的是痛快淋漓。正因于此,我向更多读者郑重推荐这部《男人颜色》,相信你读后会感谢我的推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