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文活史 以史实文

2009-0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烨 我有话说
文史本为一体。从中国文学的起点看,《诗经》中的雅颂,实际上就是在表现西周王朝的历史,《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既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著作。只可惜,这种“文史结合”的著述传统已迹近中断。读李从军先生的
《唐代文学演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令人眼前为之一亮,为其“以文活史、以史实文”的风格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记得赵昌平先生说过,在中国古典文学苑囿中,没有一块土地似唐诗那样被反复耕犁过千百度,任何刻意标新立异而实学欠缺的论说,都会因此而立即显出它的浅薄来。在这种巨大的挑战面前,《唐代文学演变史》凭籍作者深厚的文学理论功力,在对大量资料发掘、梳理、考订的基础上,融通中西学,以极大的创新勇气提出了新的唐代文学分期理论,使其无愧为一部富于史识的断代文学史。李从军先生认为,盛唐之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时代精神的熏陶,人的意识表现了外向的冲动,显示出强烈的主观精神,文学在这种精神的主导下演变和发展;到了盛唐时代,在盛唐精神的主导下,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社会危机也在潜滋暗长。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文学思想表现了主、客观统一的趋势并向客观性阶段转折;进入中唐之后,政治、经济状况日趋衰落,社会矛盾加剧,人的意识转为内向、反思,寻求对客观外在的适应性,非理性主义日渐滋长。由此,《唐代文学演变史》从总体与具体、内在与外在两方面来把握唐代文学,提出了“三个文学阶段,十个文学时代”论:第一阶段,主观性―能动阶段(包括唐初文学“雅正”时代,“四杰”和文学“狂飙”时代,陈子昂和文学“复古”时代,龙、云之际文学渐变时代);第二阶段,主、客观性统一―转折阶段(包括李白和盛唐文学繁荣时代,杜甫和文学转折时代);第三阶段,客观性―受动阶段(包括中唐前期文学过渡时代、中唐文学复兴时代、晚唐文学感伤时代、唐末文学衰变时代)。这样,《唐代文学演变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文学博士学位论文,将文学研究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了出来,全面探讨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艺术的交互影响,而归宗于对文学史发展规律的探讨,成为风气丕变的先导。

除了史识之外,《唐代文学演变史》还以其体系宏富、内容精深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实证性研究功力。读者不仅从中读到唐代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关系和唐代文学总体演变趋势,还精细地体味到“唐代文学不同时期的作家、流派、作品的文学倾向和文学思潮;各个时代文学的风貌特征及演变状态;文学对社会生活及社会现象的反映和作用;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之间的联系;文学创作者与现实生活、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对史料的熟悉,作者善于对唐文学的具象进行深度挖掘,稳实厚重中时见新义,他对唐文学的艺术特质的把握和评点往往一语中的,时时使人有茅塞顿启之感。

《唐代文学演变史》还以其奇崛、曼妙的整体面貌,给过于求庄的理论著述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作者把学术的精魂用诗般的语言演绎出来,从而深深烙上他个人风格的印记。论著对唐代文学分期冠以全新的命名,如“雅正”、“狂飚”、“复古”、“感伤”,其中渗透着作者个人的独立见地和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再看更小的板块,“古调独弹”、“诗论的内向”、“废墟上的失乐园”……怡性的感受、溢彩的思绪,均匀地分配在整饬的理论框架上,形式的灵跃与内涵的谨严相互映衬,情感与研究、议论水乳交融。

唐代文学与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境一脉相通。民族的复兴必然带来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兴盛书写着民族的兴盛,这是更宏大意义上的“文史相生”。我想,这是《唐代文学演变史》启人深思的更深一层的理性内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