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陕西省宁强县重建发展脚踏实地

2009-0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陈蔚 我有话说

家住陕西省宁强县禅家岩乡张家坝村的邓定山在冬季来临时搬进了新盖的土木结构房子里,他高兴地说:“如果不是改成修土房,我真不知道这个冬天怎么度过呢”。与邓定山一样,这个乡542户重建户中有222户居住在高山上的群众选择了土木房,并在冬季之前全都建起3间新房搬了进去,建房成本每户仅3万元左右。这是宁强县在灾后重

建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调整规划的结果。

按照宁强县最早制定的灾后重建规划,所有的重建户都要修建砖混房,不允许修土木房。

但是,宁强县地处秦巴山区深处,很多群众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上,要想把水泥、砖头、钢筋等材料运进去十分困难,建房成本巨大,极大影响了群众修建新房的积极性。通过调研,宁强县及时调整规划,允许居住在高山上的部分群众根据自己意愿修建土木结构房,但必须采用抗震加固措施。这一调整立即调动了高山群众修建新房的积极性,毛坝河、禅家岩、青木川等乡镇居住在高山上的群众纷纷建房,现在全部竣工并入住,而每户建房成本仅有3万元。

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是宁强县灾后重建工作的基本思路。由于灾后重建户达到2万多户,相当于正常年份的20多倍,造成了建材、资金、技工奇缺,成为困扰重建工作的3大难题,为此,宁强县打破常规,组建了灾后重建建材外购工作组,率先行动,从陕西关中地区调运建材,目前已经调运砖头4亿多块,相当于每天有一个50辆车皮的“砖”列开到宁强,用半年时间解决了正常情况下需要8年才能解决的建材难题,并从外地组织3000多名技工,加上本地的5000多技工,基本解决了技工难题。宁强县统一规划了20户以上灾民集中安置点76个,可集中安置灾民2461户,每个安置点都有水电路通讯等设施配套,并提供7套设计方案供群众自行选择。金山寺村4个集中安置点重建用的砖头是县上从咸阳调来的,水泥是从铜川调来的,技工是镇上从河南西峡联系来的160多人,现在所有新房都已建成,“要不是上级帮助,今年修好房子的事想都不敢想,”金山寺村党支部书记王显勤今天高兴地对记者说。

宁强县原计划用半年的时间一次性全部完成房屋重建,但面对实际,县上调整计划,将建设期限调整为两年内分批完成,并把原来规定每户必须一次性全部建成改为可先建一间新房,保证群众有地方过冬。灾后重建有政府和对口支援单位帮助,重建过后怎么办?宁强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强视察灾情时题写的16个字精神,把灾区重建与全县的发展思路结合,制定出“产业富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的新思路,决心通过实施茶叶、生猪、中草药3大主导产业,通过发展劳务经济,使灾区群众尽快走上良性发展致富之路。目前,投资1.1亿元的汉水源森林公园旅游项目和投资2300万元的青木川古镇恢复一期项目已经开工,一大批公用项目和生产项目相继开工,免费职业培训首期1165名学员通过了专项技能考核,75人已经到天津务工,而去年全县外出务工者达6.42万人,其中有序劳务输出3.86万人。

引进了天津天士力公司在宁强投资发展西洋百合项目,全县11个乡镇的农户与公司签定产销合同,种植西洋百合5000亩。去年虽然受了灾,但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宁强县仍然出栏生猪30.9万头,种植中药材7.2万亩,养蚕3500多张,茶叶产量达454吨,收获烤烟37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多元,同比增加37%。

“喜迁新居不忘党恩,勤劳致富再展宏图”,住进七里坝安置点的马作红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我才39岁,我们在政府帮助下大灾都挺过来了,依靠我们的双手,一定会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本报陕西宁强1月2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