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守望春节

2009-0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国荣 我有话说

经过岁月长久的沉淀,旧历除夕恰似一坛滋味醇厚的老酒。一入腊月的门槛,那股醉人的酒香便扑面而来,人未醉心却先醉了。临近除夕的日子里,都市平日悠闲的街面上蓦然走满行色匆匆的人流,临街商铺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火

爆,火车站售票窗口排起了一条条长龙……过年的氛围不经意间便浓烈起来。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随着一串串爆竹在空中炸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母亲把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来,全家老少欢天喜地一边享用着丰美的年夜饭,一边急切地等待着央视“春晚”的娱乐盛宴,一年一度的中国式“狂欢节”――春节,才真正进入了倒计时。

从很遥远的年代开始,中国人就把春节视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所以无论是塞外北国还是江南水乡,人们都把春节叫做“大年”。不同年代、不同阅历的人对春节存有各自的情怀与记忆。

抚今追昔,依稀残存于儿时记忆中的春节,就像一幅略显拙朴的水墨画。依山傍水、蜿蜒错落的幽静村落,古朴祥和的农家小院里的房子粉刷一新,院门上贴着喜庆的对联,还挂着大红的灯笼。墙面的白,辣椒的红,还有映日的雪色,衬托着平静的院落。当日落西山的时候,炊烟便袅袅升起,全家一年的珍藏在泛着热气的锅里翻腾,诱人的香气让孩子们一个个垂涎三尺,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慈祥的红光。除夕过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如诗所述:“新年新岁换新衣,白袜花鞋样样齐,小辫朝天红线系,分明一只小荸荠。”那是孩子们睡醒后第一眼看到新衣帽的兴奋,是接过长辈给的头一份压岁钱的无比激动。珍藏于青春记忆中的春节,仿佛是一年当中最

隆重最排场的一次家族祭祀盛典。村里的大户人家会把尘封一年的族谱取出,毕恭毕敬地挂在香案之上;小户人家也要心怀敬畏地写个“三代宗亲”的牌位来供奉。然后,族长带领族人们,走街串巷,到祖祠和族户的牌位前来祭奠,以此追思逝去的亲人,让九泉之下的先祖与子孙后代共享节日的快乐与幸福,一种发自内心、绵亘不绝的孝思便油然而生,而跨越时空的骨肉亲情也在香气氤氲中不断凝聚升华为一种能被复制遗传的族群文化品性。当然,跟上老年人到村中的庙宇里烧香磕头也是少不了的程序,许愿乞求来年生子增孙,金榜题名,五谷丰登,家庭和睦,都是老百姓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和自我追求。

我们在岁月的年轮里成长,同时,也在时光的流逝中远行。光阴似水般年复一年地冲刷淘洗,传自先民的古风乡俗和那些温暖的情感整合仪式已然渐渐淡漠了。究其根源,无非归咎于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以及汹涌而来的全球一体化浪潮。于是乎,越来越多的都市上班族,尤其是那些追逐时尚潮流的前卫族,干脆让西方洋节大行其道,而把传统节日当做公休假日去消遣休闲了。但是,节日毕竟是节日,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其实假日和节日不同,假日是一种公民的福利,没有文化内涵,随便怎么过都行,但节日是有意义的,是有文化内涵的。”那首传唱很久、红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迟暮老人企盼亲情团聚的肺腑心声,呼唤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伦理的复苏与回归。

春节好比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胎记,同时又是我们这个民族情感的凝聚点,还可以将其视为有声有色的文化风景或动人心魄的文化朝圣。春节是生命的里程碑,是传统的复活节,是精神家园的寄托所在,是文化回归、理想憧憬的桃花源。我们应该在淡定中存有一份矜持和坚守,那么,斑驳古韵的春节文化必将在悠扬春风中再续新曲,深厚优秀的历史传统也将在清明和谐中又颂高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