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川的兄弟姐妹,你们好吗

2009-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吕善锟 我有话说

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惦记着灾区的群众。1月24日至25日,他来到四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德阳、汶川等地,和灾区人民一起过年。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5・12”特大地震中受灾最重的县之一。全县16.1万人口全面受灾,15645人死亡,4311人失踪,26916人受

伤,近14万人无家可归,原县城被夷为平地,城乡基础设施遭受毁灭性破坏,周边山体裂缝滑坡严重,大面积耕地失去耕作条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余震、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地震致全县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

全国人民尤其是对口支援北川重建的山东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灾区的兄弟姐妹。他们生活得怎样?吃得饱穿得暖吗?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怎么样?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怎样?带着这些疑问,在春节前夕记者从山东来到正在恢复重建的北川。

“山东人就是我们的亲兄弟!”

1月12日上午,在济南市援建的北川县擂鼓镇的过渡性住房安置区,记者看到宽敞的马路两边是一排排整齐的板房,几个孩子正在板房间的空地上玩滑板。听到记者是山东来的,旁边一位正在洗菜的李大姐非要拉着记者到自己家的板房里看看。

“山东人真的好耿直,好实在,他们就是我们的亲兄弟!”李大姐向记者竖起大拇指,“你们山东来的救援队在地震之后那么快的时间就搭起来这些板房,你看这个板房,结实,质量好,阴雨天从没漏过雨。”

在每家板房的窗户外边,都挂着当地人最喜欢吃的腊肉和腊肠。隔上几排板房就有集中的水房和厨房,几位年轻的小姑娘正在水房外边用洗衣机洗衣服。在板房区的最后边,记者看到板房的房顶上整齐地安装着一排太阳能热水器。“对,天天都有热水,每天都能洗上热水澡。”正在路边玩耍的六年级小学生徐光东高兴地说。

“我们在板房建设时坚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采取了背靠背排建的方式,”青岛市援川指挥部副总指挥章群向记者介绍,背靠背的板房留有0.8米的间距,板房安装采取后窗错位式,既加强通风,又保护了住户的隐私,既节省了用地,又提高了容积率;板房基础、地面施工的创新做法,既防潮、不污染土地,又经济、建筑材料可重复利用;道路建设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多孔耐压砖铺装,为土地复耕创造了条件,而且选派防雷专家对板房进行了防雷设计,确保防雷措施到位。

另外,青岛市在曲山镇任家坪投资2000万元修建了一条排水暗渠,彻底解决了任家坪安置点的防洪排水问题,尤其是在“9・24”特大洪灾中,这条暗渠发挥了巨大作用,保护了4000余名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被老百姓称为“救命渠”。

“这样的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请以‘问候’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这是今年北川黄江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八年级期末考试的作文试题,阅卷老师发现,两个班级106名学生中有77人把“问候”送给了为他们建设新校舍的山东援建者。

从去年6月21日复课开始,孩子们就已经开始在山东省援建的板房教室里上课。在板房区的南面,由淄博市援建的新教学楼正在施工,今年6月1日,孩子们就能搬进新校舍了。

“他们的生活很简单,除了睡觉休息,就在工地上劳动。三班倒,几乎是24小时不停。”这就是山东援建工作者留给这个学校的团委书记郑季华的印象。这样的劳动强度,让她觉得有点惭愧,“他们整天这样熬夜,我们要是早睡了,就觉得对不起他们。北川人遭了灾,山东人却因为我们受了苦。”

郑季华指给记者看孩子们写的作文――“我想给建设教学楼的叔叔送一杯热茶,但一直都不敢,因为害羞,同时也怕打搅他们工作。”

在放假前,听说春节还有工人要在这里加班,就有同学在作文里写道,“这样的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在孩子的心目中,不能和亲人一块过年,是一件悲惨的事。在作文的结尾,这名学生还劝这些叔叔阿姨“你们还是回家过年,跟自己的亲人团聚吧”。

“决不允许援建项目水土不服”

“山东兄弟,听说桂溪中学过年前就建得好,我孙儿下学期可以进新学堂了哟!”一位老婆婆欣喜地指着墙上的挂历问记者。挂历是潍坊援川指挥部特意印制并下发到每家每户的,上边印有桂溪中学、桂溪卫生院以及文化站的效果图,老百姓可以很直观地想象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而在山脚下,印着“山东潍坊援建”字样的吊车正伸展长臂在寒风中忙碌,桂溪中学三楼已经盖顶。

自去年8月山东省潍坊市对口援建北川县桂溪乡和贯岭乡以来,潍坊提出“援建加援助,增强满意度!”的口号,从项目援建、永久性农房建设、生活物资援助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帮扶。

“‘援建加援助,增强满意度!’这个提法很好。”山东援川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徐振溪对记者说,“援建绝不仅仅是建项目,而是要用真情援建,带着感情援建。”

潍坊市是山东省17个援建市中唯一在前线指挥部派驻“政委”的市。政委黄永健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当地政府、干部、群众打交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与援建工作进行有效对接。

“不能端着援建的架子高高在上,而要深入了解群众,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老百姓着想,才能破解援建中‘水土不服’的问题。”山东省援川前线指挥部总指挥长徐振溪说。

大爱流淌在羌族人民的歌声中

“我不知道,我们这个民族在这场大灾难后是否还能保存住?是否还能继续发展繁荣下去?”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的县长,经大忠更为关心的是羌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青片乡位于北川县西北部,是北川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路途最远、建立最早的民族乡,其中羌族占总人口的96%。在援建过程中,威海市发现,羌族的许多非物资文化主要靠语言、歌谣、舞蹈、戏剧等进行传承,尤其是民族歌舞和服饰更为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是其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的部分。

目前,这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承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青片乡羌族民间艺术团是震前北川县唯一的民间艺术团体,他们在大山深处唱着羌歌、跳着羌舞、吹奏着羌笛,年复一年地向人们讲述着古老羌族的故事。5・12大地震后,演员被迫解散。为抢救、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提高羌族原生态歌舞艺术水平,挖掘和传承民间艺术,为羌族旅游的复兴做好准备,去年7月,威海市研究决定捐助60万元恢复重建羌族民间艺术团,以延续和发扬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累积、检验后传承下来的灿烂诗篇。

2008年7月底,威海市前线指挥部和青片乡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因地震灾害被迫走散的民间艺人56名,聘请了韩树康等多名国家一级编导和文史专家进行指导,配备了各类服装、道具、音响等设备,编导了羌笛演奏、原始多声部演唱、原始皮鼓舞、瓦尔俄足、羌族服饰等十几个基本节目。

从2008年8月初,这个艺术团代表北川县为救灾部队进行了5场感恩演出,之后又分成两队在北川县各乡镇展开20多场巡回慰问演出,成为北川震后一支主要的艺术团队,不断在实践中培养着羌族文化艺人,诉说着羌族族群从古到今在诞生、发展、延续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实现着对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山东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所在地――安昌镇,工作人员为四川同胞置办年货。(资料照片)

鲁川一家亲,山东援建队伍在北川过节。   照片来源:淄博新闻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