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晋江模式”的启示

2009-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薛世平 我有话说
前不久,我有机会参观了晋江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去之前,我以为这样的地方肯定气味难闻,环境不佳。但去了之后,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厂区占地面积不大,环境优美,且花木茂盛,空气清新无异味。进入厂区,工人穿戴整洁地坐在中央控制室的一排电脑前监控操作,将一车又一车进厂垃圾送进高大、密闭的垃圾库内储存;库内的
气体被多台鼓风机抽送到垃圾焚烧炉内支持燃烧,因此库内处于负压状态,气味很难外逸;焚烧后的炉渣用于制砖,废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有环保人员驻厂24小时实施监督。据介绍,该厂目前日均处理垃圾750吨,年发电7086万度(设计能力为1.2亿度),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全市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还能实现微利运行。

该厂已建成投产两三年了。相比之下,我国不少地方在垃圾处理上仍采取落后、无效的填埋老办法,不但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还造成地下水源及周边环境的严重污染。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哪里?既然有了这项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既然晋江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办得到,别的地方的发电厂也一定能办到。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有的地方宁愿把钱花在“面子工程”上,也不愿意投入到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里子工程”上。不愿者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但我认为,不论原因和理由如何,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到行动,还是要看最终的成效。

30年前,晋江不过是一个靠政府财政补贴过日子的贫穷农业县,直到1992年才撤县设市,2001年才被福建省列为中等城市。令人欣慰的是,晋江人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保护环境。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中,晋江积极推动生产方式由“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转变,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调节任务和减排要求细化分解到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并纳入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内容。30年后的今天,晋江摸索出享誉海内外的乡村工业化模式――晋江模式,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不禁让人刮目相看。“晋江现象”引起了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伟志说:“晋江模式的新发展完全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完全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完全符合现在我们所要求的全面现代化的要求,是一个生动的实践、一个成功的实践。”

垃圾焚烧发电厂只是晋江实现节能减排的基础设施之一。据悉,该项目率先采取“建设-经营-转让”的特许权方式完成,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民间机构分担,但保证私人资本有获取利润的空间。众所周知,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子孙后代的最大利益所在。希望晋江的成功经验能为人们处理日渐增多的城市垃圾,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编辑部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