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责在肩正前行

2009-0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于敏 我有话说
在去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举荣获4个大奖,成为获奖数量较多的出版社之一!多年来,她已收获了无数荣誉:8次荣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连续8年荣获全国“出版物印制优质产品出版社”银奖、铜奖……

日前,记者走进广西师大出版社,触摸着书架上的著作,感受着激

情飞扬的出版队伍,深深地感到,正是从上至下都怀有的一份强烈责任感,使其在出版业内绽放出夺目光彩。

“为学术积累尽心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助学读物十分紧俏。1986年成立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因出版的助学读物内容科学选题精当,很快便成为助学读物市场的领军者。

本来依靠助学读物就可以过上舒服日子,但作为一家大学出版社,应该有更高远的文化情怀。从1998年起,有了一定积累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开始将出版重点转向社科人文领域,打造精品人文学术图书。“做人文学术图书,不是为了求名声、捞赞誉,而是为学术积累尽心力,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上任社长肖启明和现任社长何林夏都如此坚持。

该社出版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收录了67种珍藏于哈佛大学的稀见中国古籍,版本鲜见,包括经史子集,实现了历代学人让海外遗珍“回归”故里的愿望。

这类珍稀文献图书,对学术界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却往往工程浩大、读者面窄。执著于学术理想的广西师大出版社没有知难而退,14年间共出版60多种、近2000册国内外罕见的珍籍密卷,为学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对社会负责,就是对出版社发展负责”

作为一家极具人文情怀的出版社,怎样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我们严格要求编辑,力争为读者奉献高质量的读物;一方面常怀感恩之心反哺社会,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党委书记王建周说。

“有书为证”――这沉甸甸的四个字,铭记在每一个编辑的心中。为了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他们以“得山水灵气,出图书精品”自勉,在岗位上竭心尽智,却甘之如饴。

文科编辑龙子仲因编辑108万字的《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整整三年埋首其间,审稿、辨证考订、修正,如此反复。该书出版后,荣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秉持“对社会负责,就是对出版社发展负责”的信条,广西师大出版社在致力于出版事业的同时,还大力参与公益活动。

早在1995年,出版社就在广西贫困山区县龙胜泗水乡小学捐资成立了“民族女童班”,员工们与女童班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以亲人的身份给孩子们写信、寄书,留下了一个个温情浓郁的爱心故事。而今,该社已先后资助龙胜泗水乡小学、融水保桓中学、忻城中学、富川二中等300多名女童班学生圆了读书梦。20多年来,广西师大出版社除捐资助学外,还向多个地区和学校捐赠图书40多万册,码洋数百万元;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捐款总额逾50万元,图书码洋共计100余万元。

“对每一个员工负责”

一支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队伍,是出版社最宝贵的财富,文化责任,要靠他们去担当。而“对每一个员工负责”,就是培养他们担当责任的精神和能力。

10年前,广西师大出版社就率先打破事业编制的束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2005年,还专门设立人力资源部,建立起人才数据库,对岗位人才需求和员工自身发展进行研究和设计。

在社内,每年都会制定和实施有重点的全员培训计划,根据各人工作特点和能力大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去年,一批骨干走上中层岗位,出版社的培训重点就是对他们进行管理类的培训,以便尽快让其完成角色转换;当新员工进入时,他们会在培训期里,经过校对、编辑、印刷、储运、发行等多个岗位的轮训,并对企业的出版理念、经营作风进行研究探讨,融入企业文化。

“对每一个员工负责”,造就一支善于集体作战的队伍。在出版社的重大工程任务中,各个部门和各个生产环节的员工经常是集中吃住,在办公室和车间里通宵达旦,直至任务完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