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眺望林业高等教育的未来

2009-0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铁铮 我有话说

在日前召开的林业教育国际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关于中国林业高等教育未来的展望,引起了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森林文化将成为林学专业基础课

尹伟伦认为,中国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下,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森林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森林文化学属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学科。中国林业建设将在可持续森林经营的基础上,融入森林文化建设元素。

在尹伟伦看来,森林文化学既不是纯粹的林学分支,也不是纯粹的人文科学分支,而是一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他认为,在将来的高等林业教育中,森林文化学将会成为继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态学、树木生理学和数理统计学之后的第五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特别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对森林多功能的再认识,将极大地丰富森林文化的内涵,使林学成为文、理、林业生物等组成的综合课程体系。开设森林文化学课程,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人文素质和人格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传统林学交叉与结合,将使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产生根本的变革,林学学科体系将从单一的工程技术性学科体系,逐渐融合成为工程技术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复合型学科体系。各相关学科在边缘部分将会有较大的重合与交叉。这正是21世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典型特征。

林业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

尹伟伦说,随着加快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业生物质能源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将成为应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转型,解决能源与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

林业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引入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系统,我国建立了国家、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加强了一些新技术的应用,研制了很多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尹伟伦指出,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能克服传统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缺点,加速森林与森林产品的定向改良与培育。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在林业院校中的教学较之在其它院校而言,具有更为宽广的前景。在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生物产品尚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今天,林业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更具有广阔前景。林业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在林业教育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它能为未来人类社会与林业教育提供各种产品,如林产药材、生物质能源、优良木材、观赏景观、改善环境、治理荒漠化、防止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有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与生物技术发挥作用的空间。

尹伟伦强调,中国的林业高等教育将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科和专业的布局与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加强林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学科与专业建设。

国际化是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尹伟伦认为,面向国际办学是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全面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林业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他提出了四条路径:

一是多渠道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进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巩固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校和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加强与政府和非政府国际机构的广泛联系,获取更多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项目。鼓励建立中外合作研究中心、中外合作研究实验室,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在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参与

林业教学和科研;二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稳步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争取在生物技术、木质材料等专业领域扩大国际合作办学的范围。通过课程融合、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优质教材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外国优秀教育资源,培养适应国际化的多元人才;三是扩大专业学位留学生规模,逐步

与国际接轨,实行“导师负责、资格审查、背景评估、专家推荐”的留学生招生办法,努力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规范合作办学管理体制,推进国际学院的建设;四是扩大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提高学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通过社团活动、校际交流、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聘请外国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和各类竞赛等多种渠道,逐步扩大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规模,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能力,适应全球化带来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