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考炒菜“炒”出了什么

2009-0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孙丽 我有话说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直属和鹿城区属初中2009年中考劳技考核日前结束。“炒菜”作为必考项目,考核成绩将列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中考挂钩。据统计,从2005年开始实行“中考炒菜”至今,该市共有2万多名学生参加了考试,无一人不合格。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劳技考核,学生的劳动技能真的提高了吗?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除了考

试还有其他办法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调查。

好菜多为“独门功”

根据该市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2009年初中毕业生劳动与技术考核项目为3项,一是必考项目1项:家政训练(营养与烹饪),学生必须自带厨具,每人自备一道需加工的菜肴;二是选考项目2项:在科普教育(创意模型)、种养实验(花卉种植)两个项目中,由学生选考1项。

“我们一般是在考试前一个星期开始准备的。”市第九中学一位姓钟的学生如是说。根据规定,考生对自备菜肴的主要营养成分、搭配及对人体的作用要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在考场上帮不上忙,家长对考前准备自然是铆足了劲。不少学生坦言,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又不耽误功课,父母买好菜、清洗干净,自己只要突击“烧菜”环节就可以了。

煎牛排、葱油鱼、意大利面……在考试现场,学生们烧制的菜五花八门,色香味俱全。老师也给学生烹饪的菜肴亮出高分。温四中教务处的陈老师直夸好吃:“前几年,学生做的大都是西红柿炒蛋,现在学生做出来的菜,花样可多了,味道也不错,比老师做得还好。”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掌握的烹饪技术大多是“独门功”。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位学生,七位表示只“专攻”参加考试的这道菜,其他菜并不会做。

中考成绩和劳动技能哪个更重要?许多家长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市第十二中学一位家长的话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我们也知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很重要,但中考在即,孩子全力以赴抓学习才是第一位的,吃饭烧菜这样的生活问题不想让他们操心。”

考试内容设置不设卡

“烧菜”考试采用现场评分办法。学校组织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劳技老师等组成的考评小组,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不同学校在具体操作中虽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所有学生都通过了考试,没有一个人不合格。即便有个别学生将菜烧得烂糊,学校一般也会给他们再来一次的机会。

在采访中,我们也听到这样的声音:一些学校将教育部门推行“烧菜”考试理解为单一的“技能”考试,和素质教育并无太大关联,既然教育部门没有硬性规定要用多少比例卡住学生,学校也就没有必要让学生为难。

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考试是手段,让学生动手去做才是目的,所以在内容设置上没有对学生设卡,不想增加学生负担。

考试能否考出劳动技能

一次“烧菜”考试真的能“考”出学生的劳动技能吗?采访中,多数老师和家长认为通过一次考试想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是不现实的。“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通力合作、持之以恒方有成效,而不是寄希望于一次两次的考核。”该市十二中的一位老师这样说。

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为何仍离不开考试?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考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他坦言,目前的考核项目还太单一,由于温州市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还未完全成型,一些考核项目还无法开展。此外,他认为如果把素质教育片面理解为“蹦蹦跳跳”也是不准确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考核起码对“体”、“劳”这些不太为社会重视的弱项起到引导作用。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钱万军认为,有很多东西靠考试其实很难真正体现出来,评价体系急需引入更多元化的办法。

对于劳动技能这样的素质教育尚未深入学校,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相关人员认为,一是受到安全、师资等因素制约,二是家长“唯分数论”的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更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予以推进,并在考核上细化综合素质评定的方案。

据悉,在国外,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不是依靠单一的考试,而是贯穿其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德国有一项法规,要求6岁到8岁的儿童要帮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在美国,孩子上小学时,父母会要求其学会打零工挣钱,学费不能完全依赖大人。为了让学生了解“活”是怎样干出来的,美国的中学一般具备工具库,提供汽车维修、木工制作等设施,让学生学会做工。这样的设施,与实验室具有同等的地位。

反观我们的小学和中学教育,虽然也有劳动技术等课程,却很难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一些学生初三即将毕业,但在面对“烧菜”时,交出的成绩单未必让人满意。让学生的手真正动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