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拉动内需,不应忽视农村文化投入

2009-02-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邢宇皓 我有话说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里的最后一个重要节日,当今夜绚烂的烟花淡出人们的视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将进入常态。但是,对于工作尚无着落的农民工而言,以往几年甚至十几年早早外出打工的生活“常态”,将不得不有所改变。

2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09年春节后农民工就业形势”,统计显示,今年国内计划招工

企业的数量与去年相比减少了20%,空岗数量也减少了10%,而节后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则超过两千万人。这一数字,与此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透露的农业部通过抽样调查估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大约一亿三千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尚有15.3%的人仍然在寻找着工作机会。

连日来,我们看到了各地万头攒动的劳务市场上无数农民工兄弟焦急的眼神,也看到了从中央到地方,无论农民工的输出大省还是用工大省,都在竭尽全力为农民工寻找、创造着一切可能的就业机会。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处于就业链最低端的农民工所遭遇的就业“寒冬”还远没有过去。而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呼吁――在没有找准就业信息、落实好工作岗位、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农民工兄弟应尽量避免盲目外出,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这就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上看,都是一个庞大数字的农民工群体将留驻家乡。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

尽快为农民工找到工作当然是重要任务,但当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大对实体经济投入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将加大农村精神文化投入作为拉动内需的一部分,同样是当务之急――比如,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失业”农民工的精神抚慰、心理干预;比如,加大投入、创新思路为新农村提供更高水平的优质文化服务……前者,是当下的应急之道;后者,关乎长远的制度保障。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比如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以及“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给不少地区的农村文化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但同时,在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即以今年春节为例,打牌,甚至赌博仍然是不少农村地区人们文化生活的两大最主要选项。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

如今,突如其来的国际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使得大量返乡农民工不得不留驻家乡,并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当地农村“文化生态”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整体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带来的是需求趣味的改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欣赏能力的改变;城市生活对他们精神视野的拓展,带来了对文化理解的改变……这一切,将有可能使原本就存在的农村文化缺口进一步加大,而随着节后传统年节文化活动的退场,文化上的供求矛盾将更加凸现出来。

如同公路、铁路建设一样,文化建设也是社会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仅有助于扩大就业、提振经济,更切中农村拉动内需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这也是我国消除城乡差别的题中应有之义。

需要指出的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并不是权宜之计。只是在新的形势下,这一问题又一次凸现出来。

今天的中国农村,仍然是城市经济荣枯的“蓄水池”。感同身受“失业”的返乡民工们正在经历的焦虑,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改善物质和文化条件,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