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公共支出结构看扩大内需的惠民目标

2009-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杨亮 我有话说

应对金融危机,中国从改善民生开始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强烈冲击,中国及时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专家指出,10年前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应对国际金融海啸中再次登台。然而,最大的不同是,这次更加强调通过改善民生、扩大消费来促

进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在危机中获得新的、持久的发展动力。

“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部署中,首要考虑的就是民生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披露,对于中国出台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80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元。

按照中央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工作要求,一系列政策措施逐一落实到位。2008年年底前,中央新增的1000亿元投资和提前下达的2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都已落实到位。

1000亿元中,在医疗卫生领域,安排中央投资约70亿元,支持约3500所乡镇卫生院、2000个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的设备购置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及60所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建设;在农村公路方面,安排中央投资约50亿元,支持约3万公里的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在教育文化领域,将安排约50亿元投资,支持约1100所农村初中的生活设施改造(包括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370所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130所盲聋哑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地区31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此外,还有部分资金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沼气、农村安全饮水等涉及保障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

专家分析指出,1000亿元中央投资有超过一半的资金投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保障民生、农村和公路等领域,并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领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

这些工程的实施,不但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还可以切实改善民生。而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收入的稳步提高、消费预期的逐步提升,又会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调整支出结构,公共服务均等化更进一步

“种地不交粮了,看病给报销了,如今,俺们农村的老年人还有了‘退休金’,哪朝哪代能有这样的好事,简直是在做梦。”日前,山东莱芜市孔家庄村67岁的农民谢加好日前高兴地从政府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养老金存折。

同谢加好老人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和城市困难群众收获着实惠。2008年以来,公共财政更多地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

2008年,全国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84.33亿元,增长22.7%,重点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499.06亿元,增长25.6%,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安排教育支出9081.95亿元,增长27.5%。

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倾向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教育普惠实现跨越。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

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新进展。2008年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加快。一些城市通过限价房、政策性租赁房等形式,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越来越多低收入家庭圆了安居梦。2008年全年开工廉租住房超过80万套,租赁补贴户数累计达到287万户。各地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超120万套。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对廉租房的投资已超过2007年底之前累计投资的总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也是近年来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

低收入群体生活进一步得到保障。截至2008年12月,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的城市低保资金达266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06亿元。

医疗保险等社保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8年,各地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举措。覆盖城乡的社保和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助于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为缓解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我国两次提高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低收入者生活的措施。养老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73%,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连续4年提高的基础上明年再提10%。医保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推进,目前已覆盖全国98%的县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229个城市,现已覆盖7000多万人口。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向纵深推进,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基本覆盖面也在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条件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更广。

有关专家指出,大量的数字证明,面对2008年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始终把“保民生”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积极促进就业、保障医疗和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对受灾地区及低收入群体补助等多项措施,让百姓收获着越来越多的实惠,数字为证,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8.4%和8.0%。

多措并举求实效,改善民生向纵深推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并逐步侵入实体经济;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在短期改变,社会建设还较薄弱,改善民生依然任重道远。

不久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2009年要紧紧围绕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一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二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是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帮扶工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10元的标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加强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按人均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保证2008-2010年的调整水平高于前三年。五是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的投资建设力度。据悉,2009年-2011年,国家将通过9000亿元住房保障投资,解决约1300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针对农民增收困难的实际,新年伊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多项惠农政策,既着眼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多出稳粮增收的举措,多办改善民生的实事;又立足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增强长远后劲。

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多项具体举措内容详实,含金量高……

“让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这种分享,又会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充沛的、不竭的动力。这会是一种良性循环,是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希望所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指出,在经济增速连续下滑、“保增长”已经成为首要任务的背景下,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这种见效相对较慢的措施被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足以让人们感受到,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改善民生正在向纵深推进,新的经济发展思路正在形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