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院生:去南极制高点钻取3000米深的古老冰芯

2009-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春晓 关韦 我有话说

“我们刚刚钻取到了90米的冰芯!现在的位置是海拔2830米,距中继站(在中山站与昆仑站间设立的中间站)4公里,距中山站810公里,正继续开展冰芯钻探作业。”2月15日下午,通过卫星电话,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首任站长李院生的声音从极地传来,略显疲惫,却掩不住一贯的沉稳有力。

对李院生来说,刚刚过去

的1月27日是他人生中难忘的印记。就在那一天,我国南极昆仑站建成的喜讯通过电波传遍全国,一抹亮丽的中国红映亮了曾经的“人类不可到达之极”――南极制高点冰穹A。而在这背后,作为我国第25次南极科考内陆队队长,李院生此次的南极之行已持续近四个月之久,苍凉的冰雪世界里,他和队员们留下了一行闪亮的足迹:

2008 年10 月20 日,204 名科考队员奔赴南极中山站;12月18日,内陆队从中山站直奔海拔4093米的冰穹A;2009年1月9日,热火朝天的建站运动在冰穹A展开;18天后,昆仑科考站胜利建成,如山般巍巍屹立于冰雪极地……

“虽然一路很辛苦,但队员们都觉得值。”李院生说,这次登顶冰穹A并建立昆仑站意义重大。因为,目前各国南极科考站多位于南极边缘地区,而昆仑站不但位于内陆,且是所有南极科考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标志着中国南极科考从边缘到内陆的跨越式发展,也为世界极地科研作出了新的贡献。“冰穹A有最古老的冰芯,我们钻取冰芯进行研究,能获得超过100万年的世界气候变化记录;在天文观测方面,冰穹A拥有优于其他位置的有利条件,将使天文学研究产生新突破;通过冰穹A的冰下地质钻探,地质科学研究也会受益无穷。”李院生一一历数。一个53岁的“老科研人”,声音里却充满年轻人般的豪情和憧憬。

这已经是李院生的第七次南极科考之旅了。2005年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代表全人类成功登顶冰穹A,当时的内陆队队长就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室主任李院生。时隔四年,这位见证了我国南极科考事业进程的冰川学家又一次挺进冰穹A,代表中国创造了历史。在亲手营建昆仑站的过程中,李院生一个长久的心愿越来越强烈:以此为依托,在冰穹A钻取到3000米深的古老深冰芯,和100万年来的南极气候“对话”。目前,他和队员们正为此努力着。

和历次踏上极地的征途一样,李院生和队员们在此次科考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他们凭借执著和实力,再次成为最后的胜者――零下40摄氏度的酷寒笼罩极地,他们在雪地上钻取冰芯,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整个科考任务重、时间紧,他们就比赛似地给自己压担子,身兼指挥加科研重任的李院生更是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运输成了大问题,先后有一辆雪地车落水、三辆车途中抛锚,内陆队只好用剩余的八辆雪地车一步步“来回倒”,终于将570多吨重的全部建站物资运抵目的地……

“最幸福的,是我们在昆仑站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李院生回忆说,除夕之夜,昆仑站里煮上了热气腾腾的水饺,响起了欢快嘹亮的歌声,一些队员还利用队里的卫星电话向远方的亲人拜年。大年初一一早,忙碌的工作又照常开始了。

现在,随着一段段冰芯的钻取,昆仑站夏季科考已初步展开。据李院生介绍,目前科考队正由昆仑站向中山站行进,预计到达中山站时间为2月24日,并将在完成各项任务后于2009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在返程途中,内陆队还将开展断面科考,每两公里测一个标杆,每十公里采一次雪样,安装无人磁力计,布放地震观测点。

李院生在本次南极科考中。本报通讯员徐进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