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旱灾看农业环境

2009-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记者:龟裂的大地、干枯的枝丫、奄奄一息的麦苗、眉头紧锁的农民,今春中国15个省的旱灾,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尽管目前旱情略有缓解,但抗旱依然是当前“保增长”的重要内容。为什么今年这场旱灾能引发全国最高级别的警报,引起举国上下的关注?

李茂松:这是因为今

年的特殊背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要全力提高农民收入,刺激广大农村的消费,拉动内需。正当一号文件等惠农措施频发,农村迎来增收的大好环境之时,这场悄无声息的干旱,无疑在增产增收的坦途上横亘了一个坎儿,令困难的经济环境雪上加霜,令人们担忧的心理更多了一份焦急。现在虽然旱情有所缓解,但仍不能掉以轻心。随着气温升高,大风天气增多,旱情得到缓和的地方又会出现旱情反复,有的地方旱情还会进一步加剧。

这场旱灾唤醒了全社会对农业环境的全面认识:让我们重新认识五年连续增收后中国农业环境所面临的难题;让我们重新认识“靠天吃饭”的农业的脆弱;让我们重新认识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也让我们重新认识抗灾的严峻性和持久性;更让人们认识到抗旱减灾不仅是农业和水利部门的事,而是一个涉及全社会、事关国民经济安全的事。

记者:你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跟踪了中国近50年的旱情,据你们的分析,近年来我国旱灾的形势怎样,有何新的特点?

李茂松: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的年际间、季节间变异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增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旱灾发生呈现出频率加快、影响范围扩大、灾害程度加重、造成损失增加的态势,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旱灾发生频率明显加快。1950-1990 年的40 年间,我国共有11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旱灾发生年份百分率为27.50%;而 1991-2008 年的17 年间,我国共有7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旱灾发生年份百分率达到41.18%,平均不到3年就有一次重、特大干旱发生。

旱灾发生范围逐年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旱灾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近几年,北方旱区旱情不断加重、面积不断扩大,呈现干旱常态化。而南方和东部多雨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在扩展和加重,受灾面积逐步增加。如2006年重庆、四川发生的百年不遇的严重高温伏旱,造成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几近绝收。

旱灾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占各种自然灾害的60%以上。比如2000年发生的特大干旱,全国受灾面积6.08亿亩,损失粮食600亿公斤,这相当于河南省两年小麦的总产量!

记者: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寻求怎样的抗旱对策?

李茂松:我国已进入气候剧烈变化阶段,未来大部分地区干旱将逐步加剧,呈现出东北、华北地区干旱持续加重,西北地区东部持续干旱,南方部分地区干旱逐步增强的趋势,极端干旱事件将大幅度增加,跨区域、跨季节、跨年度旱灾发生将不可避免。

中国旱灾的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与几十年来用水量激增也密切相关。许多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必须从宏观、长远和综合的角度作出决策,以减轻干旱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打一场全民族的抗旱持久战。

首先,从技术层面应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农业用水占整个用水的60%以上,但用水的效率很低,所以农业生产中节约用水尤为重要。要总结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雨养农业,根据不同干旱农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构建不同区域节水和旱作农业发展模式。

其次,建立跨部门的水资源管理和抗旱减灾体系。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发展态势的长期性和频发性特点,结合我国水资源状况,制定不同行业领域和不同旱情等级的抗旱减灾中长期战略。针对不同区域水资源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分配各行业用水量,确保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和持续利用。

最后,要加强对抗旱节水的教育宣传,使全体国民充分意识到干旱缺水的严峻现实和深远影响,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抗旱、人人节约用水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变成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自觉行动,让每一滴水发挥应有的作用。

李茂松:1959年生于四川,198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减灾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抗旱节水新材料研究、农业灾情调研等研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