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渡难关”谨防地方保护主义

2009-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闻观察员 郭丽君 我有话说

郭红松绘

根据广东省最近发布的预测信息显示,今年春节后将有970万外省农民工南下广东,其中260万左右的人没有明确的就业岗位。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广东省第一季度就业需求

预测只有190万人,而这一数据尚未包括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为此,广东省一些专家学者集体上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学习香港、新加坡的经验,对省外劳工增加收费。通过适当限制外省劳工,减轻广东人口、财政、治安等方面的负担。

尽管这份提案是否能实行还是疑问,但提案的内容却体现了一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意识。回想仅仅一年多前,广东不少企业还为“劳工荒”问题深感头疼,一些地方出台优厚条件,甚至开专车专列去接外省劳工;现在遇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了,就有人建议通过收费手段限制外省劳工,有网友评论说,这怎么看都有些“见利忘义”。

许多地方的数据显示,今年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的过剩已成定局。如果在广东这个全国人口流动最大的省实施此提案的话,或许会在全国引发连锁效应,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的温床,甚至会传染到其他层面,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如果各地上行下效,层层复制,结果只会使各地务工政策越箍越紧,画地为牢。

应对国际经济危机,需要共渡时艰,这就意味着不能只顾“自扫门前雪”,把困难和包袱甩给别人。所谓共渡,就是不当“范跑跑”,为了一己私利而“裸奔”在前。从长期角度看,开放比闭关更符合经济规律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之一,越是经济发展困难的时候,广东越应有“大哥”意识,应有胸怀,带好头,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并不是孤立的行为,借着“保增长、渡难关”的大旗,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救市,纷纷出台政策,要求“在本地品牌使用、重点工程政府采购等方面积极探索,优先支持本地企业。”不少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销”本地产品,保护地方企业的措施,生怕“肥水流入外人田”。

依靠保护市场来实现“保增长”最终可能保护的是落后。当前,我们不仅要抵御经济衰退,更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这意味着要淘汰那些高耗能、低技术含量的企业。但在地方保护的过度关怀之下,某些本该淘汰的企业却可能得到保护,从而令一些有志于提高技术含量、减少耗能的企业遭受挫折,从长远来说,损害了本地企业的竞争能力。

这种对企业的保护如果升级为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对渡过难关没有帮助,反而是走出危机的大敌。因为地方保护主义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每一个地方都不愿“吃亏”的情况下,地方保护主义有可能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实行。

地方保护主义的弊端显而易见,它可以割裂全国市场和民族产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阻碍商品的正常流通,妨害自由公平的贸易精神。地方保护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在地方权力的庇护下,本地企业能垄断市场,获得更多利润,并缴纳更多税金,从而在短期内暂时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以及有识之士们早就提出,过度的地方保护政策有四个“损害”: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损害市场竞争的效率,也会损害地方政府的形象,为短期利益损害长远发展。

其实,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程度不一,经济结构各异,地方政府熟悉本地情况,了解地方人民利益所系,在应对危机方面,完全可以采取灵活的措施、创新的政策,按照国家的宏观政策,加速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夯实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

如同国家间贸易一样,一旦经济处于上升期,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则较弱,而一旦经济下行,贸易保护措施往往如雨后春笋。

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提出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只买美国货”条款引发了邻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英国等美国商业贸易伙伴的反对,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美国商会等也公开反对通过该条款。专家们也发出疑问,“到底是美国的消费者多,还是世界的消费者多?!”更有人担忧,此举将导致美国在其他市场面临报复性制裁,并有损美国商品和服务拓展别国政府采购市场的能力。

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此条款在通过时,使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及其他一些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享有“买美国货”条款的“豁免权”。尽管如此,一些美国政客宣扬的“减员先裁外国人”和“只买美国货”条款还是有悖于自由贸易的精神和规则,它只会让世界经济在衰退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与此相对比的是,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不搞贸易保护,坚持开放政策,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自私与短视无异于饮鸩止渴。不顾后果的当前一点甜头,或许需要日后为之付出沉重代价。回顾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低迷时,美国国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到1932年,世界贸易比1929年下降了25%,世界工业生产降幅达30%。每个国家都试图将自己与外部危机隔绝开来,结果反而加剧了危机的蔓延,最终演变为破坏性巨大的世界性经济长期衰退。这个教训,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警惕。

“应对经济危机,诉诸保护主义不是正确的答案”。经济的活力同贸易和投资密切相关。要想恢复全球经济和让经济回到增长的轨道上,所有的国家都确保市场的开放是至关重要的。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困境,各国惟有团结一致,加强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才是成功应对危机的关键。同此道理,全国各地更应该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代替狭隘利己短期的发展,以区域间协作互补代替相互封锁,才是摆脱困境、共渡时艰的应有之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