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贺林:做一件事,就努力做到最好

2009-0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本报通讯员 董少校 我有话说

为什么有的家族会得短指(趾)症?这是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近百年来作为典型案例出现在各国教材中,科学家们却为它的致病之谜所困扰。一位中国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先是发现了A―1型短指(趾)症的基因位点,进而准确找出了致病基因,研究成果震动世界遗传学界。

这位科学家就是贺林,现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他在国外工作过,却最终选择回到祖国,解决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他以“做一件事,就要努力做到最好”为信条,孜孜以求,勇攀科学高峰,在遗传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八年工人经历影响一生价值观

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得主,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奖……面对一连串的头衔和荣誉,贺林却很淡然。“这些只是同行对我以前研究工作的肯定与认可,对以后的工作并不意味着什么。”八年当工人的经历将平民意识深植进贺林的内心,影响着他的人生价值观。

1970年,不满17周岁的贺林进入南京化纤厂,成为一名工人。在工作的间隙,贺林阅读小说,跟着江苏电台学英语,补充知识的营养。他弟弟的物理基础比较好,两个人合作设计了一套自动水位控制系统,为工厂提高了工作效率。因为这个缘故,贺林还代表工厂参加了南京市的科学技术大会。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贺林自然冲了上去。1978年,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贺林靠自学成功考入大学。“我一直非常感激邓小平,他倡导的政策改变了我的命运。”贺林说。从那之后,他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而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不管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贺林都会时常想起当工人的日子,踏踏实实地工作着、追求着。

尽己所学解决中国人的事情

1991年,贺林从英国佩士莱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英国MRC爱丁堡人类遗传研究所工作五年。在那里,贺林有很多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接触到遗传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研究。留在英国还是回到中国,成了贺林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时,父亲的影响给了他有力的推动。贺林的父亲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林产化学专家,1951年从澳大利亚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84年当选为中国大陆第一位世界林业科学院院士。

父亲去英国看望贺林,殷切地希望儿子回国效力,把才华和智慧献给养育自己的热土。贺林下了最后的决心:要发挥自己的科研专长,用中国人的遗传样本,解决中国人自己的疾病。

成绩来自对科学的真诚兴趣

有了在英国做研究时打下的良好基础,经过一段深入的研究,贺林的团队收获了丰厚的科研成果。2000年,定位人类家族性短指(趾)基因的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2001年,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准确地找出了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基因,成果为《自然遗传》杂志发表,对遗传生物学界影响广泛。

科学家们为人类家族性短指(趾)的致病之谜困扰长达近一个世纪之久。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根据自己掌握的病例库寻找致病基因,贺林走在他们之前,最早揭开了这个奥秘,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A-1型短指(趾)症致病基因的发现是一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的、为国人争光的科研成果,入选2001年科技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并获得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然而,贺林并没有止步于此,持续在短指(趾)症发生机理的研究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最近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贺林一直坚持的信条是:“做一件事,就要努力做到最好。”他说:“在跨越了从事科学的艰难和痛苦之后会发现,科学充满了遐想,有一种内在的美的韵律。当全身心投入其中,个人的工作与科学的节拍实现同步时,那是一种非常愉快的感受。”

心系桑梓
报效祖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