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浙江嘉兴坚持多元投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2009-02-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张乐 我有话说

新华社杭州2月23日电嘉兴市图书馆南湖余新镇分馆,是当地城乡居民工作之余、闲暇时光最好的去处。这里自开馆以来,日均读者量近400人次,年读者量超过12万人次,外借册次5万余册,甚至超过了不少地方的县级图书馆。

这样的乡镇图书馆,在浙江省嘉兴市共有22个,已实现市本级的全覆盖。这些图书

馆藏书超过61万册,报刊逾5000种,电脑417台。为了满足络绎不绝的读者的需要,图书馆每天开放达11个小时。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馆内的数字信息库,共享全市各图书馆的200多万册图书资源。

嘉兴是浙江省较为富裕的地市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不到2:1,而且农民收入的增幅已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变小了,但城乡文化鸿沟却未因此而缩小。”嘉兴市副市长柴永强表示,通过市本级财力的示范和拉动,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是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城乡文化资源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方法。

从2005年起,嘉兴市开始着手建立健全行政推动、多元投入、城乡互动、文化共享和文化激励等五大机制,积极统筹全市文化建设均衡发展,以切实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把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列入公共财政预算之中,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初步形成。

嘉兴市首先建立了市级文化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奖励文化精品项目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该资金明确“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200万元,到2007年,总额已达到1400余万元。

有了资金作保障,当地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本土化、民间化、大众化、有特色的城乡文化联动和文化结对共建活动。除了先后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千支文体团队、千场戏曲歌舞和万场电影、万册图书下农村进社区,解决农民看戏、看电影、看书难问题外,还积极鼓励基层创办业余艺术团队。2005年以来,嘉兴市、县两级先后成立了8个综合性业余艺术团,近3500名演职员全由普通文艺爱好者和一般群众组成,每年下乡演出超过500场。另外,遍布全市农村的2000多支农村文体队伍作为城乡居民自娱自乐文体活动的主角,逐步成为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中城乡互动、上下联动的重要载体。在农村,“文化示范户”和“文化茶馆”也成为农民自发开展学习、娱乐、议事以及进行科技信息交流的中心,成为面向农村群众、传播先进文化的农村思想文化新阵地。在政府的鼓励下,从2004年开始,城镇的政府机关、社区、文明单位也开始与行政村结对,开展文化共建和文明共创等活动。城乡文化互动热火朝天,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为进一步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嘉兴市又于2007年设立了总额为2000万元的嘉兴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文化交流活动、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馆乡镇分馆等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奖励和补助。

为实现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嘉兴市结合本地实际,运用VPN(虚拟专线网)技术,协调整合教育、科技等现有各种网络资源,共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近千个,使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能够普遍享受数字文化服务。2008年5月,嘉兴市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

备受城乡居民欢迎的乡镇图书馆,也是嘉兴市采取市、区、镇三级政府共同投入的方式建起来的。“每新建一个乡镇分馆,市、区、乡镇三级财政各负担10万元;市财政给予30万元补助,专项由于新建乡镇分馆的一次性资源购置;建成运营后,每个分馆每年的运营保障经费30万元,继续分别由市、区、乡镇三级财政分担。”建成运行后,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还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乡镇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柴永强介绍,短短4年时间,三级财政共投入乡镇分馆建设资金2049万元,其中设施设备1206万元,图书、期刊资源投入653万元,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益。

在政府主导,各级投入的基础上,嘉兴市还十分注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和倡导下,嘉兴市的民营经济和社会各界以捐助、共建结对、冠名赞助、独立兴办等多种形式投资公益性文化建设。仅市区就先后建成了丝绸博物馆、民间收藏博物馆等几家民办非营利性文化机构,有近千家企业拿出3000多万元投向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说,这也是嘉兴市近年来不断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动力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