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高融资能力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009-02-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文林 梁向东 我有话说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遭遇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其中,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目标受到严重挑战。有鉴于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是个

系统工程,其中提高农民融资能力是重要途径。

农民融资能力是指农民在金融市场上具有融资的思维和行为。所谓融资,从广义上讲就是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中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都是通过货币资金的运动来实现其优化配置的,资金的配置机制在资源配置的制度中已经居于核心地位。资金及其配置的特殊地位和效用使得融资行为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问题。

由于农村居民是农村融资的主体之一,进而农民融资能力建设问题也就成了农村融资问题的重要内容。如果农民融资能力差,在经济生活中缺乏足够的资金资源,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标的实现。正如阿瑟・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指出的:“辛勤劳动与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绝妙公式,没有辛勤劳动的资本形成也会产生巨大的增长,而没有资本形成的辛勤劳动对发展做出的贡献则微不足道。”由此可见,提高农民融资能力对于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农民融资能力滞后,融资相对困难,农村融资现状不容乐观,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根据央行数据,2008年全国1-11月月均各项存款72255亿元,农业存款1-11月月均只有34.9亿元。与此同时全国贷款月均312942亿元,农户短期经营贷款月均达到了12935亿元。这表明农户相对于农业存款而言,对资金需求强烈。但由于农户融资能力落后,导致农民融资困难。融资能力落后,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年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而2003年增加到3.23倍。到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综合分析农民融资能力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收入相对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农村资本积累。加之农民所拥有的资产流动性差,能够用来贷款的担保弱,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融资能力。第二,我国不完全的资本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总体较低、人力资本投入少,其融合资本的能力较低,导致资本很难流向农民,不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而农民经济实力增长缓慢又提高了农民融资的风险,削弱了农民融资能力,从而导致农民融资能力和收入之间难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第三,农村金融改革还在深化过程中,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还有待提高,农民融资渠道单一,借贷投资困难较大。另外,受生产条件制约,农业贷款的信贷质量明显低于其它行业。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银行对农民的信贷投入面临很大经营风险,对农民的融资需求缺乏积极性。这些都导致农民融资能力有限,制约了农民利用资本市场提高收入。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近几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其纯收入中约占40%,而金融危机使农民工就业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对农民融资能力建设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要有效提高农民的融资能力,使之和收入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撑作用,夯实农民融资能力建设的基础。通过增加农业农村投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通过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直接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这些都将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为实现增收和融资能力的良性互动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加大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加快农民融资能力建设进程。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一方面将有助于提升农民融合资本的能力,引导资本流向农民,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增强农民向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的能力,特别是在当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再次,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搭建农民融资能力建设平台。坚持在农村地区提供适合农村经济特点且符合基本需求的低成本金融服务,有效改善农户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状况;进一步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使财政实现可持续介入;为提升农民融资能力创造宽松环境。

最后,应稳步推进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特点的产品创新,丰富农民融资能力建设手段。通过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农村融资方式多样化发展,从而拓展农民的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手段,达到提升融资能力的目的。在这个方面,全国各地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就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其目标是为低收入阶层提供无需担保的小额短期贷款。该服务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实和潜在的客户量众多,前景看好。又如,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按揭贷款相结合,创新信贷服务方式所推出的“大型农机具按揭贷款业务”,拓展了农民融资手段。再如,在银行指导下成立农民担保公司,破解因无法提供有效抵押物而制约农民融资的难题。还如,林权证、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有效拓展了农民融资渠道,也都是积极创新的金融支农产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管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