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9-02-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陈先达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对现实,就必须走出单纯哲学对话的领域,提倡哲学、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对话,以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联系。社会生活中具有基础

性决定性的现实是经济现实,是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确立的政治和意识的结构。根本不研究经济学,不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不理解以经济为依据的社会分层,就无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多元性,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来制约和规范市场经济,而不是用市场经济来改变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我们不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不把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发展问题放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来考察,就不会得其要领。

“环境进入伦理”的两种道德哲学方案

田海平在《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环境进入伦理”必然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即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争。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道德哲学方案,其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它作为“环境进入伦理”的基本问题之争,实际上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从这一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学不是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非此即彼,而是“思”入“环境―伦理之论题”并进而探索“环境进入伦理”在实践视阈中呈现的道德世界观之改变与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实践的哲学或哲学的实践。

道德生活中的共同信念

陈泽环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就形成当代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共同信念而言,麦金太尔的美德―传统共识论启发我们要更注重立促传统的道德根基;而罗尔斯的重叠共识论则表明,共同信念只能确定在“重叠共识”的基础之上和范围之内。有鉴于此,在探讨“转型社会中的共同信念”问题时,应该基于中国的传统、现实和向未来发展的趋势,引入异质性的道德结构概念,以提出一种使道德生活既能宽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利益需求,又能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统一的相互协调的方案,即一种既包含着“更大的宽容性”,又能够形成“尽可能广泛一致”的共同信念的建设性构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