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教师洒泪谱曲怀王瑛

2009-0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可 我有话说

2月20日下午三时许,周五,大雪过后的京城湿润清新。

办公室上的电话响了:“你好,是李可记者吗?我在报纸上看到你采访王瑛同志后写下的感言,受到启发,为您的感言谱了曲子,想听听您的意见?”

……哦,想起来了,春节前夕,记者随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赴四川采访原南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瑛事迹离开南江时

,大家纷纷在留言薄上,留下了各自的采访感言。

在南江采访的日子,采访团每一个成员心里都堆积了太多的感动和感想。思绪万千和激情难抑之下,我留下了这样的感言:“铁骨似君子兰叶,刚劲挺拔、傲立于世;柔情如君子兰花,热情奔放,笑对人间。你是红色土地孕育出来的优秀纪检干部,是永在人民心中的君子兰……”

这一意念,源于采访中的见闻。一进入南江,采访团团长刘汉俊就提醒我们一定要去王瑛同志生前工作的办公室实地察看。走进王瑛的办公室,窗台上那盆刚劲挺拔、生机盎然的君子兰直扑眼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之后,在王瑛南江的宿舍和巴中的家中,又看到一盆盆同样有着坚强、充沛生命力的君子兰。王瑛的丈夫张勇说,王瑛生前喜欢君子兰,喜欢它的坚韧与高雅。由此,王瑛君子兰般坚强高贵的形象,在四川的五天四夜中不时浮动在我的眼前,在随后的成稿中,“百姓心中永远盛开的君子兰”成为本报系列报道的开篇标题。

电话来自一位四川口音浓重的老者――南江县第三小学原副校长、退休教师周泽安。沟通情况后,传真机将一首周老师据记者留言谱曲的《人民心中的君子兰》与另一首周老师自己填词谱曲的《生命的赞歌》,传到报社的办公室。

电话交谈和侧面了解得知,71岁的周老师虽仅是位小学教师,但平常热爱音乐,喜欢谱曲作词,多次获省内外词曲奖,出版有诗集,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词曲作家和省音协会员。

电话那边,周老师平静的语气中潜伏着激动:“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对王瑛事迹的报道,一篇篇,我都看了,很真实,很让人感动。在《记者心中的王瑛――中央采访团感言辑录》里,我看到了你的感言,说得贴切,有诗意,当时我就决心谱成曲子……我与您通电话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只是想征求您的意见并商榷我对留言的个别修改之处,我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一位老人对这位党的好干部的哀思!”

作为一位小学老师,平常和县里领导接触并不是很多,但是说到王瑛,做了一辈子教师的周泽安说自己想讲的话还是很多的:“我虽然只是南江的一个小学老师,但我感觉自己和这位优秀纪检干部也是有缘的,我见过王瑛同志,她是个好干部,在老百姓中口碑好……”

2005年,周老师以南江农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歌曲《银花姑娘采花忙》,在县文化宫排练时,王瑛亲到现场,鼓励大家加把劲儿把节目排好,唱出南江农民喜获银花丰收的喜悦心情。在排练现场的王瑛,直夸曲子谱得好,周老师说,至今,他还记得挂在王瑛书记脸上的笑容。后来,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办的2006原创歌词歌曲暨演唱评选活动中,《银花姑娘采花忙》获得作曲一等奖。

采访团离开南江后,喜欢上了本报记者感言的周泽安老先生,花了两天工夫,为《人民心中的君子兰》谱曲。绕屋反复吟唱之余,感到还有满肚子话要说的老先生,又自己作词作曲写出另一首歌曲《生命的赞歌――献给优秀共产党员、纪委书记王瑛同志》,然后请来自己的好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蒋成俊把关,两人反复推敲,历时整整一周。之后,他又通过南江县委宣传部,找来记者的联系方式。

今晚截稿时,记者再次电话联系周老师核对有关细节。放下电话,这位普通教师对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不断夸赞依然在耳边回旋:“王瑛是大巴山的好女儿,是我们南江的骄傲,她走了,我们伤心……”

图为周泽安为本报记者李可的采访感言所谱的曲子。

(本报北京2月2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