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篇文章 满眼绿色

2009-0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柏 我有话说

由报告文学作家、国家退耕还林办公室工作人员李青松撰写的中篇报告文学《兴隆之本》在《报告文学》杂志(2008年第12期)发表后,短时间内,相继被《中国绿色时报》、搜狐网等多家报刊和网站连载或转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历史上被称为“后龙风水禁地”的河北省兴隆县,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兴隆的山林是北京密云水库的水源涵养林,所以多年来为保护首都的这颗绿色明珠,兴隆人民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自我牺牲。他们不急躁、不慌乱、不折腾,拒绝一切污染和危害生态的工业项目,克服了发展过程中的轻率和功利,走得稳,走得准,以自己“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环保指标压过一切指标”的姿态和方式,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兴隆也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生态好,什么都跟着好了。甚至,老百姓的笑声和快乐也跟着多了。”这是作者李青松在兴隆看到的景象。

2008年秋季,作者数次前往兴隆20余个村组采访,在果园里、在护林点、在长城脚下、在老百姓的炕头上,多次召开座谈会,并采访县乡干部、护林员、果树能手、农民50余人,掌握了大量鲜活的事例和生动有趣的素材。采访过程中,他还对兴隆的历史沿革、地域文化、民间习俗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和研究。之后,经过认真提炼和构思,怀着真诚和激情,创作了这篇2.8万字的中篇报告文学。

作品中,处处体现出作者维护自然和生态的大爱之心。同时,身为一名国家退耕办的工作人员,他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此问题的深刻研究与思考。李青松用独特的视角,简约的笔墨,质朴的语言,全方位反映了兴隆县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果,并呈现出兴隆的魅力和兴隆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及精神境界。作品的气脉与大地的气脉相融相通,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和乡村美感。报告文学评论家李炳银说:“《兴隆之本》带给我们许多意外和惊喜,具有引领方向的意义。生态文学不一定都是悲悯和呐喊的文字。把生态的种子播入人的内心,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是生态文学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这篇作品也给了兴隆人民极大的鼓舞,对他们多年的付出是一个很大的安慰。兴隆县委几大班子都很重视这篇文章的发表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动议将此文做成小册子发给全县中小学生,进行生态保护意识的再教育,同时以此为契机,在全县进行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的再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