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半个世纪的坚守

2009-03-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玉清 傅开强 张君龙 我有话说

河南邓州,古为秦楚交接之地,由于南来楚风和北来秦俗的交互影响,这里民风淳朴,义士频出。

1960年8月,560名来自河南省邓州市的青年入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与早一年入伍的雷锋同在一个团队工作、学习和生活,亲身感受了伟大的雷锋精神。在雷锋的这些战友陆续退伍返乡后的46年里,他们始终把“雷锋的战

友”作为最高的荣誉,在不同的岗位坚持和传承雷锋精神,被誉为“编外雷锋团”。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67岁的宋清梅曾与雷锋一同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雷锋在宋清梅的笔记本上题下赠言:“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从此,这段话就铭刻在宋清梅心上。1985年,宋清梅以雷锋团第9任团长的身份转业回到邓州老家,被安排在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任副主任,十来年间,主任换了7任,年龄、资历都不如他,有的比他小了近20岁。有人说他亏,他淡然处之:“咱是雷锋战友,得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退休后,他又不计报酬地在岗服务了一年。

近几年,他们组织一些转业干部创业典型在周围13个县市区做巡回报告40多场次,稳定企业军转干部的思想。2004年,在邓州市委、市政府和人武部的支持下,他们在全市开展转业退伍军人“建功创业”活动,对解决复转军人实际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46年来,他们中先后有400余人被各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近百人立功受奖,无一人违法乱纪。

甘愿当“傻子”

在邓州,民谚赞美“编外雷锋团”老战士“做的好事就像天上星,看得见,数不清”。

数不清的是好事,看得见的是良知。

2002年3月,扣在杨庄村群众头上多年的贫穷帽子摘掉了,可杨庄村群众的好支书高国建却突发脑溢血倒在植树造林工地上,再也没有醒来。高国建是雷锋生前的同班战友,复员后主动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来到全市最贫穷的杨庄村当上支书。架桥修路没资金,他就带领青壮劳力外出承揽建筑工程;打井钱不够,他就瞒着家人把为重病母亲办后事的钱拿出来。为了省钱,他出差办事都是自带干粮,冷水泡馍就是一顿饭。出殡那天,十里八乡群众自发赶来送行。

“编外雷锋团”老战士,有近400人在农业第一线。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党的富民政策,他们多数成了种植、养殖和加工专业户。他们发扬“傻子精神”,以富民富乡为己任,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编外雷锋团”带领村民兴办企业24家,使5个贫困村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86个雷锋战友担任村官的村子,全部是市级“小康村”,78个被表彰为“双文明建设示范村”。

中原大地的“道德名片”

“编外雷锋团”560名老战士当中,有318名担任基层民兵营连、大中小学校的辅导员和国防教育宣传员,他们经常牺牲休息时间,走上街头,走进厂矿学校,或依托“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义务宣传雷锋事迹、讲解党的富民政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这些年,他们外出作报告800余场,足迹遍布8省40多个地市,听众达100多万人次。他们成立新风文艺队和夕阳红腰鼓队,利用重大活动和节假日义务演出,在“创建中国雷锋城”等活动中作出贡献。

“编外雷锋团”目前已成为享誉中原大地的一张“道德名片”,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纷纷申请加入“编外雷锋团”。在深圳打工的邓州籍青年孙天帅,面对外国老板的淫威,不屈不挠,据理力争,被誉为“不跪的中国人”;城郊小学校长李道理,身患绝症,勤恳敬业,被评为“全国十佳教师”;北京邓州籍打工青年孙天丛救人不留姓名,做好事不要报酬,事迹感动全国,被誉为“京城活雷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累死在一线的“铁军”战士武文斌,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1997年以来,在“编外雷锋团”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市涌现学雷锋先进集体336个,先进个人3万余人,学雷锋小分队2300多个,文明单位847个,文明户40.7万个,文明职工5.1万余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428人,为社会做好事难以数计。

2003年以来,邓州“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表彰为“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军区政治部、河南省民政厅联合做出向“编外雷锋团”学习活动的决定。

“编外雷锋团”成员与郑州人武部官兵一起交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