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技术影响下的文化传播

2009-03-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孟宪平 我有话说

据搜索引擎厂商网易2007年的一份统计报告,全球博客数量当时已突破7000万,平均每秒诞生1.4个博客,新增博客文章17篇。图片来源:cnsphoto

科学技

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给文化增添新意、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当今社会,在科技的影响下,文化类型变得纷繁芜杂,文化符号不断推陈出新,文化术语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文化价值取向日渐多元化,人们的文化意识也逐步得以强化。于是,雅俗文化不再势不两立,“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同样拥有“易感人群”;地域文化的偏见打破了,“土文化”、“洋文化”和“中西结合”都不乏拥趸者;文化的时空观念模糊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发出的呐喊同样掷地有声;文化的传播方式也今非昔比,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或中间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主动制造者和传播者。

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化模式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精神特征代表着这一时代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社会发展水平――这种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对应的文化精神特征,我们称为“文化模式”。如果舍去地域、民族、技术差别的情况下,在原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表象化、直觉化的文化模式;在农耕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在工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理性主义的文化模式;在后工业时代和当代科技的影响下,占主导地位的是后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与上述历史文化时期相对应:“手推磨”折射出封建社会的文化形式,“蒸汽磨”折射出大工业革命时代的文化形式,“电力磨”折射出电气化时代的文化形式,“信息磨”则折射出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形式。总之,科学技术每一次突飞猛进的变革都扩大了人们的知识场景和思想界域,使人们对文化的理解递进一层,也使文化从内容到形式再度更新。

文化世俗感增强

当今世界,科技文化产业的崛起,既给文化发展注入了技术动力,也使人们对文化的理解超出已往,甚至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家以“文化主权”的名义对抗美国的文化侵蚀,例如法国提出了“文化例外”论,加拿大颁布法令限制国外对电影业的投资;而当智利的马特拉写了《如何解读唐老鸭》时,美国人的反应也是声色俱厉的。总之,技术进步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广泛渗透、新大众阶层的涌现、艺术传播与审查方式的转变等等,都给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由此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相应的文化生产方式、文化整合方法、文化传播渠道、文化研究对象等方面的时代变迁。

在科学技术对文化所施加的诸多影响中,笔者以为,最值得称道的还是随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得到拓展、文化曾有的神秘感得到消解、文化原有的限制和禁忌被打破后,文化世俗感的增强。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近年出现的新名词中,很多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密切关联。像人们经常使用的因特网(Internet)、电子邮件(Em ail)、网络用户(User)、链接(Link)、软件(Software)等词汇,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衍生物。同时,人们对随着欧美科学技术传入而引进的引擎(Engine)、马达(Motor)之类的词汇也不再陌生,而“三手病”、“晒客”、“印客”等词汇更是透露出浓重的现代科学技术气息。

科技传媒影响文化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种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繁复局面。受此影响,文化的发展开始由差序走向无序,由单源变为多源,由单向转为多向,其“熵”值不断增大,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自觉推动对话与整合的文化类型毫无疑问会因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处于有利的话语地位,并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相反,一些墨守陈规、不愿与时俱进的文化形式却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逐步被边缘化,甚至最终销声匿迹。

如果审视一下当代科技传媒手段对于文化的变革力量,的确有些不可思议:曾经的“草根”依靠网络博客而一举成名,原来的无名小辈依靠现代传媒的包装而一夜走红;当然,也有些文化形式从早前的“大众文化”变为现如今的“小众文化”,由“整体文化”变为“圈子文化”,由“受宠理论”变为“守望者理论”,最终只能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黯然慨叹。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完成的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6年来,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5年的48.7%,而网络阅读却连续6年成倍增长――正是现代网络科技推动了“读网时代”的到来。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大趋势的裹挟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化意境和文化记忆似乎变得遥远而模糊了,而大众文化、网络文化、流行文化以及各种形式的亚文化的滋生、壮大与盛行,又为许多“漂泊的心灵”提供了惬意的寄寓之所。有数字表明,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超过1亿,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本是好事,但是却有一些人整日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编织着自己的梦幻,甚至到了心态孤寂、情绪偏执、思想畸形的地步――人们将这些患上“网瘾”而不能自拔的人称为“网虫”或“网奴”。

科学技术影响下的文化行为

原始社会的文化概念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人们的头脑里基本上没有文化建设的想法,思维也基本上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极少有人去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从部落文化到古代文明的转化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是科技有了较大发展的产物;现代工业文明是文化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全新模式,其中技术理性在人类思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人类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理性色彩、思辨色彩更加浓厚了,人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追问文化的本来意蕴、发展机理和构建模式,还把人类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一个崭新层次,即在现代“生活的样法”中追问“我们是谁”。“生活的样法”改变了,人们的文化行为亦随之改变。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思维加快了,信息交换频率加快了,生活节奏加快了,文化行为也愈发表现出“简约取向”。身在其中的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流行歌曲的表达方式更加直白简单了,服装佩饰更加简约大方了,语言指意更加简洁生动了,像“周老虎”、“范跑跑”、“打酱油”、“灌水”等词语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有人把这种网络词汇代表的文化现象看成是异端、乱搞,也有人把它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不管持何态度,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部分人在现代科技平台上或渴望或彰显的话语权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党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