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100%的努力保8%

2009-03-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毕玉才 我有话说

3月6日10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的记者会上,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8%・100%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出现增速减缓,温家宝总理在《政府

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今天新闻发布会上的焦点。

经济日报记者问张平主任,国家发改委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部门,将采取哪些强有力措施,确保实现今年8%的经济增长目标。张平坦率地回答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确实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尤其是去年4季度以来,这种冲击和影响日益加深和凸显。比如出口下滑、工业减速、企业发展困难,政府财政收入也呈下降趋势。应该说,今年我们面临着进入新世纪以来困难最大、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我国政府判断准、行动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于遏制经济增速下滑,对于克服企业的困难,对于扩大消费,应该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些数字已经体现出经济回暖的迹象:一些大宗出口产品,特别是轻纺产品现在已经出现了增长的势头,我们一些产品的价格现在比较稳定或者说是有所回升。

说到这儿,张平主任语气一转,非常严肃地说,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掉以轻心,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抵御这一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我们还要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

在场记者们也意识到了应对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难度,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就特意问周小川行长:“我看您今年的头发有一点灰白,是不是央行应对金融危机的业务特别的困难、特别的辛苦?”周小川听后一笑,他承认,央行在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每天要应付很多新问题,很难用过去的经验、过去的分析框架来对待这次金融危机。最后,周小川也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有一个很好的队伍,有相当多的人才,大家工作非常努力。

民生・民意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两个小时的报告,句句讲的都是实事,字字温暖百姓心田,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民生情”。如何把民生工作做到让人民满意,也是会上记者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谢旭人部长:“财政部门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改善民生?尤其是当前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怎么能使普通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谢旭人的回答掷地有声。他说,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我们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为此,谢旭人特意把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诸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进行了统计。按照统计,今年中央预算用于民生支出达到7285亿元,比上年增加1653亿元,增长29.4%。

民生工程就要让人民满意。张平主任向记者们介绍,中央政府4万亿元的投资一定不去搞一般的加工工业,不去搞重复建设,把重点锁定在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同时,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他强调,这笔投资的方案充分听取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包括专家的意见、地方和部门的意见,也包括社会舆论的意见。需要中央承担的投资11800亿元,在具体年度的安排中,还要经过全国人大的审议批准。

记者问到怎么样把这些钱花好。张平说,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两个明确”、“两个严格”:第一,明确方向,也就是投资的方向。第二,明确责任。地方的项目,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中央的项目,中央的部门和中央企业是责任主体。还有两个严格:一个是严格审查,一个是严格监管。他向记者透露,为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中央成立了24个检查组,保证投资的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

当前・长远

张平主任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在制定规划的时候,不仅要渡过当前的危机、当前的困难,而且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他介绍说:“我们这一些项目的确定,都是按照‘十一五’规划,以及其他中长期规划来选定的。”十大产业领域调整和振兴规划就是一个远近结合的规划,是一个考虑当前渡过危机和未来更好更快发展的规划。

在谈到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时,张平说,在受到冲击的实体经济中,我国受影响比较大的或者说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的是十个重点产业,包括钢铁、汽车、有色、造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轻工、纺织、石化等。我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目的就是要保护我们先进的生产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来说,我们的实体经济不能够受到大的损害,我们必须对这些重点产业给予支持。基于这个考虑,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制定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同时强调要考虑长远结合、标本兼治。(本报北京3月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