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发展著华章

2009-03-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国圣 通讯员王昌文 我有话说

数字化医院建设水平全国医院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同级医院第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四年全国同级医院第一、临床模拟技能培训中心全国第一、新门急诊大楼规模功能全国医院第一、医院发展增速全军第一、住院收容全军第一……这一连串“第一”和数百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的

背后,是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从零开始、不断创新,适度规模、内涵发展,优化资源、加强学科”的结果。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这所有着80年厚重历史积淀、富有时代精神的医院,顺利通过了战场和市场的考验。2008年,医院门急诊量185万人次,收容量8万人次,手术量3.8万台次,分别是五年前的2.3倍、1.8倍和2倍,西南医院被广大患者和社会各界誉为医疗行业的“中国品牌”。

从零开始不断创新

西南医院1929年始建于南京,1941年内迁至重庆,1950年被正式命名为“西南医院”,1953年隶属第七军医大学,1975年成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医院现有临床医技科室53个、床位2200张、医护人员3200余名,年承担3000余名学员的临床教学任务,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全国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医院。

近年来,随着军队精简整编,医院的军人编制员额大幅缩减。面对新的使命任务和发展环境,院党委积极适应军事斗争准备、医疗市场竞争、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跟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不断强化深化具体化学校党委“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思想,制定实施利用市场服务战场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使医院建设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下又好又快发展。

西南医院韦邦福政委说:“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西南医院主动作为、奋发有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创新突破,以战略思维和先进理念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医院率先确立“做行业典范,建一流名院”的发展理念,提出建设“军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现代化医院”的发展目标,制定“人才稳定、规模稳定、安全稳定”的发展策略,着力打造长江上游医疗航母和医学科技创新高地。医院加快实现从规模扩充型向内涵发展型的转变、从数量攀升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从偏重经济杠杆调控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转变,不断强化“质量建设、人才建设、行风建设、文化建设”,正确把握和处理“加快发展与适度规模、经济效益与学科建设、提高效率与注重质量、高精技术与基础医疗、重点固强与坚持扶弱、加大投入与产出回报、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从1999年起,医院按照这一思路和部署,相继推出了管理质量年、优势发展年、文化建设年、标准规范年、品质提升年、基础强化年、科学发展年、人才强院年、学科推进年、品牌拓展年和内涵深化年等主题建设年,通过“主题牵引,凝聚共识”,使全院上下凝神聚气、凝心聚力,推动医院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走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创造了建院以来最为辉煌的业绩。全院上下竞争和谐、永争第一,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空前增强,形成了战创伤救治、肝胆疾病诊治、康复整形和肿瘤诊治四大优势领域和“一大”、“一小”、“一新”三大特色技术。“一大”主要是心、肝、肾、胰以及全腹腔脏器族等大器官移植,“一小”主要是腹腔、胆道、血管、关节等全系列微创技术,“一新”主要是以转基因猪皮、基因芯片为代表的基因诊疗医学前沿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西南医院始终坚持以现代化、人本化、智能化、信息化为重点,高筑前沿化的技术平台、数字化的信息平台、精细化的管理平台、现代化的硬件平台等四大平台,着力优化四个层次的学科布局,即由烧伤、肝胆、感染等1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眼科、消化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国家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组成的“国家队”;由烧伤、肝胆、感染、消化、泌尿5个全军专业研究所和骨科、眼科、神经外科、康复、妇产、病理、信息、优生优育8个全军专科中心组成的“八一队”;由14个重庆市专病研究所和5个重庆市重点学科组成的“地区队”;由输血、中医、药理、生殖、心理等特色专科组成的“专业队”。

西南医院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优质服务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双拥共建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全军先进医院、全军医院建设先进单位,总后先进师旅团级党委、总后先进师旅团级单位、中国大西南优质服务明星医院、重庆市爱民模范医院、看病首选医院等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殊荣。2004年,医院烧伤科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军事医学烧伤科”荣誉称号。2008年,西南医院被表彰为全军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医院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经验在全军各大单位党委书记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科技创新前沿站位

面对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健康需求,西南医院强调优质医疗服务必须以高水平的医疗科技为保障,通过大力加强学科人才建设,加速推进临床科技创新;通过瞄准世界生命科技前沿,着力提高解决重大疑难疾病水平。医院每年投入上千万元作为临床医疗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开展国际、国内和军内领先的新技术新业务60余项。

西南医院李景波院长说:“为了突出科研创新性、提高成果转化率,医院紧紧抓住机制创新这个关键,不断为保障科技创新科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是抓科研课题申报。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每年必须申报一项课题,严格申报者个人、科室、医院三级论证。二是抓科研质量和平台建设。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建立了组织工程、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等8个专业研究技术平台。三是抓成果转化。自主研制的“压电生物传感器芯片及自动检测仪”、“生物人工肝支持仪”、“尿动力学测定仪”等10余项成果获国家专利,谷氨酰胺获国家新药证书,转基因猪皮等成果的转化应用已取得规模效益。2004年至2008年,医院共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973项目、863项目、军队指令性课题等501项,取得了包括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139项。

为了给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西南医院十分重视先进医疗仪器设备的引进和应用。近年来,先后引进双源螺旋CT、PET/CT、3.0/T磁共振、肿瘤综合诊治系统、癫痫刀、脑磁图、亚洲最大的48座高压氧舱群、临床技能培训仿真设备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设备生物人工肝等一大批现代化高精尖诊疗设备,总值近8亿元,实现了主要设备与世界同步,极大地提升了医护教研的技术支撑和诊疗水平。

2008年,西南医院又投入2500万元建成集共用性、服务性和集约性于一体的科技中心,投入1900万元建成血液病中心,依托病理研究所并综合肿瘤科、肝胆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等肿瘤研究优势建成临床病理会诊中心,与学校全军免疫研究所共建“临床免疫疾病研究中心(所)”即将挂牌运行,生殖医学中心、产前诊断中心建设也正顺利推进。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西南医院以先进的理念、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举措,激发和调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医院启动了“111”人才战略工程,精心培养10名领军人才、100名拔尖人才和1000名优秀人才,着力为医院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医院推开了科主任负责制、任期考评制、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制等一系列成龙配套的用人机制,倡导形成了“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想干有机会、能干有岗位、干好有地位”的大人才观;成立了人才资源部和“重庆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西南医院办事处”,为聘用人才搭建了“政治上能进步、干事业给舞台、学术上可发展、待遇上有保障”四个平台,走出了一条立足自身培养人才、重视引进聘用人才的新路子。今年初,医院以超常举措,从海外引进肿瘤病理研究国际化人才钱程教授,在院内外产生强烈反响。

人本化的人才和科研政策,使西南医院成为吸引人才的强大磁场,更激发了全院人员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有效解决了调整精简带来的人才缺口难题,打造了“以军人干部为支柱、返聘回聘人才为支撑、地方聘用人才为支持”的立体人才方阵。目前,全院共有高级职称324人,三级以上专家教授18人,博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主系列85%。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学科学术带头人茁壮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先后有1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军队“三星”人才,22人次分获全国“百名医学科技之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求是奖”、军队“一代名师”和“伯乐奖”。2008年,西南医院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全军优秀硕士论文、重庆市优秀博硕士论文5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21项,资助经费5600万元。

引资合作跨越发展

西南医院的外科大楼,建筑面积超过9.6万平方米,容纳22个临床、医技科室,有1200多张床位,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医疗用房之一。外科大楼于2004年投入使用后,医院始终坚持一流的病房大楼必须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专家、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纷至沓来的病人当年便达到了4.3万人次。2005年,收容4.56万人次,手术2万台次,就诊人数和手术台数分别增长了46%和42%,医疗收入占到了整个医院医疗收入的一半,可见它的投入使用使整个西南医院的业务工作量显著增长,对全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座标志性的外科大楼,是西南医院在建设和管理中大胆采取引资合作、联合经营模式的成果。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仅重庆市主城区就有9家三级甲等医院。西南医院要始终保持龙头优势地位,必须以优良的技术、优异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医疗品牌,从而取得先发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但医院决策层也意识到,仅靠十分有限的上级拨款和自筹资金,建设速度就会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和社会需求,而通过信贷搞建设,又受到相关政策限制,也会给医院带来沉重的还贷压力,如墨守陈规等靠要,势必错过这一发展的黄金期。经过周密分析和科学论证,院党委积极稳妥地作出了引资建设外科大楼的超前决策。

2001年,沿海一家公司作为合作方,注入4亿元资金,医院作为经营者,投入场地、技术、人员和部分设施设备,院企合作兴建经营外科大楼,2年后建成启用。

引资合作不仅使西南医院拥有了一座现代化的外科大楼,还建立起了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了医院经营的风险。外科大楼相关科室的设备更新总额每年约为4000万人民币,这些设备有经济效益型的、有科研教学型的、有学科发展型的等等,其中某些设备是不产生或不能收回投资成本的。设备的购置经费以前由西南医院独自承担,现在则由合作双方按照约定的比例共同投入。

韦邦福政委认为:“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有形的、有限的收益,通过引资获得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则是无形的、无限的收益。”在外科大楼的运营过程中,合作双方建立了以管委会为最高管理机构,管委会由合作双方对等派出人员组成,充分调动合作伙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项目管理,并给予足够的空间以施展他们的经营策略,以实现多样性经营。通过项目合作,不但拓宽了医院人才引进的路子,还带来了人才选拔的理念和方法的新变化,促进了医院经济管理和市场拓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引资合作的有益尝试,使医院推行开放型发展战略成为现实,实现了知识技术的国际接轨、人才资源的社会共享、资金投入的合作双赢“三个向外敞开”。最近几年,西南医院科学规划建设发展,通过引资、合作、合资、自筹等方式,先后筹措8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又新建了科教楼、高压氧治疗中心,改造装修了烧伤楼、感染科楼、内科楼、放射影像楼、康复楼、放疗中心等现代化医教研设施建设面积达50万平方米,特别是2007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门急诊大楼,从规模到功能、从管理到服务、从运行到效益,都实现新的飞跃、达到新的高度。

通过引资合作,医院实现了统筹发展中的资金账、机遇账、管理账和资源账的“四账合算”,形成了硬实力与软实力合力倍增的战略发展共同体,用医院决策层的话说,就是从“经济管家型”向“科学发展型”的角色转换,有力推动了这样一所大型现代化医院规模、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2007年,全军医院建设工作会议在第三军医大学召开,代表们参观西南医院后,普遍认为这所医院给人的深刻印象不仅仅是拥有一流的病房大楼,更重要是拥有先进的办院理念。至今有一千多家军地医院的领导和专家前来参观考察。

这是一支医疗战线的“铁军”,这是一支忠诚使命的队伍。面对50年不遇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西南医院抽调精兵强将在大年三十紧急奔赴重灾区送医送药送温暖;面对汶川特大地震,西南医院先后派出4支医疗队、2支后勤保障队、2支前接伤员医疗队第一时间奔赴最前线。白衣战士们流着血流着泪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个到达德阳灾区,第一个突进震中映秀,第一个救治被埋废墟时间最长的伤员,第一个跨省转运批量伤员,第一个接受灾区伤员救治任务。

这是一支健康重庆的先行兵,这是一支服务人民的子弟兵。2005年12月,西南医院联合110家军地医院发起“人民医生行动”,努力重建医患共生的新型关系,充分展示人民军医的良好形象,从巴渝大地到云贵高原,从岭南密林到天山南北,西南医院的医疗队常年奔波在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的征途上。

真情书大爱行动铸忠诚

突出首位铸军魂,战场市场两取胜,这是西南医院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的不懈追求。医院始终坚持通过实战演练提升应急保障能力,2008年历经抗雪救灾、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神七保障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洗礼和锻造,西南医院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西南医院党委以“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和“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全力以赴抗震救灾。震后1小时,院党委就派遣了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赶赴重庆梁平灾区抢救伤员。当晚起,又接连派出3支医疗队、2支后勤保障分队、2支前接伤员医疗队,奔赴四川德阳、都江堰、映秀、理县、汶川等重灾区。在抗震救灾一线奋战近两个月的日子里,医院共投入设备、器械、车辆等装备163台(件)、资金2000余万元,筹措800余万元的药品送往灾区。在灾区,西南医院医疗队共救治受灾群众5300余人,施行手术365台,空中转运伤员502人,抢救7名被埋超过100小时的群众,成功解救5名韩国人安全撤离灾区。在接收灾区后送的179名伤员入院治疗中,西南医院专家组和各科室,以精湛的医术和博大的爱心,创造了“零截肢、零死亡、零感染、零并发症”的“四零”奇迹。

在与灾区人民生死相依的特殊战场上,西南医院广大官兵和医护人员坚决做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圆满实现“拉得出、冲得上、救得下、治得好”,英勇果敢地担负起出征路途最险、地域灾情最重、抢救伤员最多、重伤医护最难、综合投入最大的抗震救灾任务。

在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中,西南医院3500多人递交请战书,全院同志为灾区捐款和缴纳特殊党费150余万元,600多人踊跃献血,同时为灾区紧急送血20万毫升,2支后勤保障分队在10万平方公里震区,为第三军医大学驻德阳、都江堰、映秀、汶川、理县等灾区一线医疗队提供全面保障。

在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艰苦卓绝斗争中,西南医院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褒奖。涌现出了全军首批“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总后先进基层党组织、“抗震救灾杰出青年群体”和“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在灾后重建中,西南医院通过建立军民共建、技术帮带等长效机制,不遗余力帮助灾区恢复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德阳、映秀、卧龙等重灾区纷纷踏上“感恩之旅”,多批次前来西南医院献上哈达和羌红,诚挚地表达灾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医院的感激之情。

做领跑者当排头兵

地处西部的西南医院,作为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始终坚持姓军为兵的服务方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全力以赴搞好为部队官兵健康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医院人才、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优势,积极主动为发展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早在10多年前,医院就成立了专门为西部地区群众看病治病、开展卫生科普宣传的医疗组。从抗洪救灾到抗震救灾,从抗击“非典”到防治“禽流感”,哪里有灾害,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西南医院医疗队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中,西南医院医疗队行程近20万公里,为西部地区的5万多人进行了义诊,免费发放药品总价值1000多万元,发放科普宣传单35万份,开展科普讲座600多场次。

西南医院对地方医院进行技术帮带、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改善群众就医条件,赢得广泛赞誉。医院专门成立了西部帮带中心,与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47家军地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帮带关系。被帮带的医院缺什么,西南医院就支援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支援,就什么时候提供支援。

三峡库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过去一直没有胃镜,患者做一次胃镜检查必须去几百里外的邻县医院。西南医院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仅马上送了一台胃镜,还派专人去医院进行技术指导。2002年10月,刚刚完成移民搬迁的巫山县人民医院缺少设备,西南医院又筹集了200张病床及配套的床垫、床单和被服,连夜租船运送过去。

近年来,西南医院共无偿支援各帮带医院心电监护仪、电子胃镜、医疗用床等设施设备达700余台件,总价值超过410万元。2008年1月,医院又决定为帮扶的贵州省思南县人民医院等10家医院建立远程数字化教学和远程医学会诊系统。为了给驻地培养更多的医疗技术人才,医院还制定了对贫困县免收人员进修费等优惠政策。近3年来,共开办各类学习班71期,培训1.7万人次,接收地方进修生1300余人,为地方培养研究生140多人,推动了当地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西南医院还在所帮带医院开设了服务窗口,定期组织专家教授前去坐诊、查房、手术和讲座,使患者无需来西南医院就能享受直接服务。

西南医院还先后启动了“母婴健康快车”和“耳聪工程”等公益行动,通过开通就医绿色通道、设立“爱心基金”等措施关爱困难群众,积极履行健康使者的社会责任。2002年11月,西南医院在重庆市率先启动以关注妇女健康为主题的“母婴健康快车”。以乳腺疾病治疗专家教授为主的医疗队行程10万多公里,先后赴四川省泸州市和重庆市涪陵区、丰都县等14个贫困地区,为2万余名妇女进行了义诊,为12万余名妇女进行了健康咨询,发放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手册3万份,举办妇女健康知识讲座110次,免费开展手术170余台。2007年,医院前往贵州铜仁开展“学老区精神,铸健康和谐”医疗扶贫活动,期间累计捐款100余万元。医院还率先投入9台交通健康快车,每15分钟发一班,免费在全市接送病人,成为重庆街头的一道亮丽风景。

通过持续帮带,西南医院帮扶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就医环境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在西南医院帮扶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每年的门诊量仅为2.5万人次,年住院量2000人次,年收入不足1000万元。到2007年,这家医院的年门诊量和住院量分别增加到13万人次和1.1万人次,年收入也超过了4600万元。

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关爱,对医院同行的无私帮带,使西南医院当之无愧地成为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领跑者、排头兵和广大军民健康的守护神。

构建医患和谐共生关系

2005年12月12日,西南医院联合110家军地医院,向全国医疗卫生单位发出了“人民医生行动”倡议。李景波院长说,发出“人民医生行动”的倡议,主要基于三点考虑,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明确表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展示医疗单位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积极姿态;重建医患共生的新型关系,重塑人民医生的良好形象。着眼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发起倡议的医院联合作出5项承诺:充分保障患者的受医权益,充分尊重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话语权、评判权和隐私权,主动为患者提供充分的医疗信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自觉恪守职业道德,以病人为中心,奉生命为至尊,自觉摒弃各种不道德行为。按照新时代医学文化要求,依法行医,文明行医,遵章守制,不为私利违规枉法;在政府支持下,发挥医院在政府和患者之间的服务窗口和健康纽带作用,努力推进医疗公平,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尽力为社会弱势群体患者排除疾苦;实施合理医疗和规范医疗,遵从仁爱原则,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切实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和意愿,提供科学、有效、患者认同的医疗服务;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政府指令性任务、人民健康需求和医学科技发展竞争的协调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医院服务保障模式,增强医疗技术综合保障能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推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作为“人民医生行动”倡议的牵头发起者,西南医院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郑重承诺。一是创新信任评价机制,通过有效途径将政府和社会对医院的评价、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评价,以及基于ISO9000的质量监督评价,公示给患者知晓,让患者有充分的就医选择权;二是着力促进合理医疗,建立专门监控组织机构对大处方、高额医疗费用、抗生素使用实施重点监控,严加管制;严格实施门诊清单式发票、住院一日清单、网络自动费用查询,透明医疗收费全过程,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三是构筑24小时立体投诉体系,通过电话、信箱、短信、触摸屏、互联网多种渠道,接受患者监督,鼓励患者投诉,强化医、患、管理层和社会四方沟通。不再把投诉做为科室业绩评价指标,而是视为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使患者可以方便放心地提出意见;四是全力救助弱势群众。西南医院实施了“三个一”救助工程,即腾出100张床位作为院前医疗救助中心,免费服务特困病人;为1000名经济困难的高发病患者免费手术;设立1000万元的爱心基金救助符合条件的社会弱势群体患者。同时,医院还专门针对城镇低保人士、农民工、老年人和学生开展多项优惠的“新春爱民月”活动,这一活动已连续实施5届并将长期坚持开展。

自“人民医生行动”开展以来,西南医院已开展了包括新春爱民月、医疗进社区、健康之声宣传周等系列惠民举措,累计义诊约40万人次,优惠或免费手术数千例,减免各种费用达2000万元。

据韦邦福政委介绍,西南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感动服务和医院文化,突出“满意超出病人期望”的服务理念和“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服务标准,落实“把爱心献给病人,把方便让给病人,把温馨送给病人”的服务承诺,推出了六项服务措施,包括优化服务项目,为患者提供“星级”服务;实行病区“无异味、无喧闹、无纠纷”的“三无”管理,为患者营造温馨环境;建立透明的医疗制度,为患者提供明白服务;前移服务“窗口”,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开展优惠服务活动,为患者送去真挚爱心。过去几年来,全院已赠送和减免医疗费用2400多万元,还与重庆市残联共建“白内障复明中心”,为4500多名患者免费提供了复明手术。牢记职责使命,为部队官兵竭诚服务,西南医院始终坚持以服务部队官兵健康为己任,每年接待军人门诊3万多人次,住院2000多人次,年补贴军免费用3000余万元。医院还长年组织专家组、医疗队分批次深入部队,进行传帮带和上门服务,足迹遍及驻川、藏、青、滇、疆等11个省区的边境、海防、兵站、哨所。在不久前全军开展的“健康军营行”活动中,西南医院又派出3支医疗队,深入到驻高原艰苦地区部队、西藏边防部队和抗震救灾部队服务,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对地震灾区伤员实施远程会诊

医院全景

(图片由步金梅、邓丽等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