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识界代表委员建言集锦•人才论

2009-03-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郭丽虹代表(内蒙古赤峰学院副院长)

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提供制度支持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措施,关键是如何落实。比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现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实际上并不容易,不是大学生的要求高、素质差,而是渠

道不够多也不够通畅。由于现有人事制度的限制,基层并没有那么多的用人岗位和编制提供给想下去的大学生。赤峰学院每年的“三支一扶”都有200多人参加考试,但仅有30多人能被录取,最后能成为村官也就五六个人。因此,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还不够,国家还得对现有人事制度进行改革,配套措施要跟上,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保障,这样才不至于让想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缺少机会。(本报记者李金桀整理)

陈承贵代表(佳木斯大学党委书记)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人,而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大学毕业生就占6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我建议对教育、医学、经济管理、农学等专业毕业生,根据基层需要,鼓励他们到城乡基层单位,解决基层人才缺乏的现状。同时,国家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方面有刚性的规定,确保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有编制、有岗位、有工资,无后顾之忧。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氛围。(本报记者朱伟光整理)

张皎委员(民建中央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让金融回流人才“安居乐业”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超过20%的华尔街员工失业,有的当起了理发师,有的开饭馆,有的做了农民。不过转行的大多是美国人,华人金融人才纷纷回流。这正好解决了我国金融人才短缺和金融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现在我国还缺乏与国外接轨的金融人才管理机制,恐难使引进人才“安居乐业”。

为了抓住机遇、留住人才,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人才管理机制,为其回归提供一个宽松的制度体系和事业发展环境。比如,着手改善外国专家居留制度、加大对金融回归人员的奖励激励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本报记者王斯敏整理)

田静委员(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

引进人才多一份实在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我认为引进人才要“少一点诱惑,多一份实在”。让人才在创新中发挥作用,最重要的不是以优厚待遇来吸引,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出一个能做事的环境,使之发挥价值,并使其能从事业成功中得到回报。当前,各类会议、检查等过于频繁,牵扯了科技人才的大量精力;一些“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热闹的背后也存有浮躁和不务实因素。当前还是要在人才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并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本报记者肖一整理)

邱立成委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重视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

住房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青年教师的难题:由于高校青年教师月收入普遍较低,而市场房价普遍很高,使得青年教师难以独立购买住房,这种状况不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献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可考虑如下建议:第一,国家或地方政府和学校划拨专项资金,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廉租房小区;第二,政府主管部门在建设青年教师住房用地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第三,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公寓管理办法,公寓只租不售;第四,高校根据经济和房价的发展情况,提高青年教师的住房补贴。(本报记者肖国忠整理)

张杰庭委员(北京市21世纪实验学校董事长)

改善民办高校投融资环境

我国民办高校的兴起,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清晰的民办高校产权制度和投资回报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资金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更是将大批的海外资金挡在了国门之外。现在的民办高校,学费收入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经费来源。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一、从法律上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划分,产权明晰,权责对等;二、培育民办高校贷款融资的担保体系及信用体系;三、设立各类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基金;四、建立民办高校投资的合理退出机制。(本报记者王庆环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