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联办到街道:广州社区文化的创举

2009-03-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景华 我有话说

编者按:作为社区文化共建共享的平台,广州市街道文联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盘活整合蕴藏于社区的文化资源,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开创了文联工作的新局面。中国文联于广州召开的全国基层文联工作座谈会上,来

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5个副省级城市文联的领导,普遍对广州市街道文联建设的成果给予肯定。在某些包括省会在内的大城市区一级文联尚不健全的今天,广州市街道文联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实践,有着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广州市海珠区的文化建设全国闻名。漫步在海珠区的大街小巷,吸引人的不但有丰厚的人文历史景观,还有浓郁的社区文化氛围。这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几乎“周周有欢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全年不间断”。

正是在这里,诞生了广州市第一个街道文联。1986年成立的素社街文联,这个看似普通又不起眼的人民团体,谁也预测不到,竟会在以后广州的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示范效应。

盘活社区文化“一盘棋”

毫无疑问,第一个吃“螃蟹”者,总是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素社街文联大胆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联谊、联资、联办”的“三联”共建模式,把社区内包括中央省市等不同单位的文艺资源整合起来,一年举办包括集邮、书画、摄影、音乐会等60多场大型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了独具素社街特色的社区文化。街道文联参演的曲艺弹唱《新娘借官》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比赛金奖,舞蹈《人鸟情》荣获广东省第二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粤曲对唱《易水送荆柯》荣获广州市首届私伙局大赛银奖。

像素社街这样的文联,目前在海珠区共有17家,拥有各艺术门类的会员上万人。

海珠区赤岗街,辖内有22个社区居委会,235家企业,中央省市单位58个,如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南方歌舞团、巨星影业公司、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教育学院等,人才济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各单位创作、排演的作品和节目,只有在节假日或庆典活动时演出或展示,之后便束之高阁;另一方面,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街道文联就积极联络、协调,将“沉睡”在各单位的文化资源盘活,让其重见“天日”,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送到千家万户,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与艺术家交朋友,与他们一起研究探讨如何搞好社区文化工作,凝聚了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文化人。目前,赤岗地区文联的会员中,不乏著名的电影导演、歌唱家、画家、教授等各类专门艺术人才,仅会员就有700多人。

一些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艺术家说:“我们的艺术和自我价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尊重。街道文联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但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还在艺术家和政府、艺术家和群众之间架起了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变“藏艺”于民为“献艺”与民

街道文联的产生,在我国文联工作中无疑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州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刘长安亲眼看到街道文联在广州蓬勃发展。他说,广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积淀,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在文化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广州努力塑造城市先进文化品格,文化艺术活动精彩纷呈,群众文化素养和城市文化品位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作为一个以街道党工委为领导、以群众参与为主体、以社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为特征的创新型组织,广州街道文联建设在国内已遥遥领先,20多年来,广州先后成立了50多家街道文联,拥有会员四五万人,在构建广州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文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立于1992年的海珠区南石头地区文联,得到了街党工委的大力支持,街道每年都拨出10多万元为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人才设立个人档案,并为他们出专著,发专集,办专刊。文联各协会、学会会员们每年都自筹经费30多万元。2004年,是南石头地区文联的丰收年。这一年,文联成员积极响应广东打造“文化大省”的号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南石头街获得“广东省民族民间书画、摄影艺术之乡”的称号,摄影家陈穗林被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摄影艺术师”。

近几年来,广州市街道文联的发展如雨后春笋,2006年成立的赤岗地区文联,不仅在辖区内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还把触角伸到了海外。2006年7月,赤岗地区文联与市、区文联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管乐演奏大会”,台北市立介寿国中管乐团、香港交响管乐团、私立华联大学交响管乐团都前来登台献艺。

目前许多街道文联都相继建立起粤剧曲艺社、合唱团、舞蹈队、书画协会、摄影协会、文学创作协会以及老年文艺演出队等,音乐、舞蹈、戏曲、书画、民族民间艺术应有尽有,极大地推进了社区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繁荣与进步。

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海珠区南华西街是闻名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单位,自1984年以来,这条街道先后获得“全国最佳街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粤曲艺术之乡”等荣誉,先后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南华西街视察。这条普通街道20多年来为何荣誉不断呢?

海珠区南华西街党工委副书记、南华西地区文联主席孔赞华认为:“街道文联在参与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功不可没。10多年来,街道文联始终围绕颂党、爱街、为民造福这一中心主题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浓厚的文化氛围。”

除了围绕社区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外,街道文联还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做了大量文化的保护工作,用文化保留城市记忆,彰显城市文化底蕴。

滨江街是水上居民“?家”文化――“咸水歌”的发祥地之一,“咸水歌”能入选广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滨江文联致力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创新分不开。原海珠区滨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滨江地区文联主席韩海宏说:“1993年,滨江文联一成立,就成立了咸水歌协会,对咸水歌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开展文艺创作,组织演出队到部队、学校、社区表演,使这一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2004年滨江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咸水歌之乡”。

广州市街道文联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贴近实际、贴近社区、贴近群众为宗旨,在面向文艺的同时,也面向广大社区居民。实践证明,街道文联这种独特的桥梁纽带和整合资源的作用,是其他文化行政职能部门难以替代的。刘长安认为,发展社区文化,把社区文化“一盘棋”走活,走出精彩和韵味,需要调动各方的力量,凝聚各路精英的智慧。街道文联这种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各尽所能、联合共建的工作模式,与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互补,改变了以往街道由文化站组织活动,以行政行为单方面开展工作的状况,使各单位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变客人为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变参与为共同组织活动,最大限度地团结、维系了社区内富有文艺资源的单位和活跃于社区的各类文艺人才,并切实保证了街道党组织在文联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毋庸置疑,街镇文联的繁荣发展是当地文联文化工作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街镇文联的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具备条件和有需要的街镇成立街镇文联,这样的街镇文联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健的生存能力。

当前,广州市的街道文联建设方兴未艾,广州市越秀、荔湾、番禺、萝岗等区都相继成立了街道文联。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街道文联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越秀区客家山歌协会“山歌墟”里颂党恩。(资料照片)

素社地区文联举办“翰墨飘香凝素社,丹青寄意和谐情”书法笔会。(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