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金融危机走向何方

2009-03-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金融危机正在蔓延,尚未见底。”这句话是近来人们对这场危机不确定性的确定表述。然而越是深不可测、判断不清,越令金融的监管者和企业的掌门人如履薄冰,越想去弄清危机的本质,越想去追问危机将走向何方。

于是,在“两会”刚刚结束之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备受各国人士关注:汇丰、花旗

、波音、杜邦、东芝、联合利华等重要的跨国公司巨头悉数赶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本杰明・弗里德曼等学界泰斗也齐聚北京。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7号楼的千人会场,群星闪耀。

在这个信息交汇、观点碰撞、智慧启发的会场,尽管人们对危机转机的时间长短看法不一,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方法和态度也各不相同,但每个与会者都受益不浅,从不同的声音中,分享到对当前纷繁经济形势的思考和探索。

悲观派:寒夜依然深重

“信心和信任对于金融行业至关重要,每个银行家都很清楚,如果他们到了要靠言语来证明自己信用的地步,尽管言语再动听,他们的信用却早已荡然无存。”――汇丰集团主席葛霖

“现在我发现与我交谈过的中国人都明显对未来比欧美人更乐观、更有信心。在西方,信任的丧失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葛霖直言不讳地指出西方金融危机的现状。“恢复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仅需要用注资、融资、降息来刺激和恢复信任,更需要改变社会的文化和企业的行为。”

像葛霖一样,不同学者和企业家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分析研究,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破坏性和杀伤力。

“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波图加尔如是说。如果用国内生产总值加权数测算的话,可以看到在这次全球经济下滑过程中,全球大概有四分之三的国家会一起陷入经济衰退,全球GDP的增长会在-0.5到-1.5%之间。经济的恢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政府是否能够果断有力地落实各项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尽管一些国家已经宣布了相关的措施,但落实得很缓慢,只有迅速行动的中国是个例外。

“现在谈全球经济是不是已经见底了或者复苏也还为时过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直言道。现在的危机出现两个相互关联的恶性循环,一是爆发危机的中心国家,其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另外,就是爆发金融危机的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走出这两个恶性循环,也就不能轻言见底或复苏了。

乐观派:黎明即将来到

“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其财政情况也可能不如人们所想像的那么糟糕。”――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

于黑暗中洞察黎明的曙光,这是乐观的天性。在悲观的预言中,总还有许多乐观的声音。

与一些专家提出的世界经济持续衰退的“L”型走势相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樊纲的看法稍显乐观,他认为在金融危机继续回深之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深化,得做好两年衰退的准备。

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是整个会场最高调的乐观者,他预测说,以去年10月份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的金融海啸不可能再来第二次了,因为各国的政府都已经意识到资产负债表的危害,因此会不遗余力地通过大规模印钞票、发债券、注资于金融机构来拯救金融体系。

李稻葵进一步分析说,在实施金融救助后,美国政府不是最大的输家,相反美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情况会有所好转。因为,今天美国资产的价格只相当于1966年的美国资产价格,而此时美国联邦财政预算中大量的经费,注资于这些价格已低得不能再低的许多金融机构和一些实体经济的股票。随着这些股票价格的恢复,美国政府的救市注资行为是有利可图的,也是有利于整个经济复苏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如果金融状况得到改善的话,可能会帮助全球尽早走出这场危机。因此,如果在今年下半年金融状况能够得到改善,或许在明年年中经济会出现恢复的迹象。

共识:经济风云需要大调整

“涨潮的时候,把石头都掩盖起来了,而退潮的时候,这些石头都会暴露出来。危机使得全球和美国的某些结构性问题显露出来。所以,这些根本性的、结构性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才能够实现强劲复苏。”――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此次的危机可能是从一个旧的全球均衡,向一个新的全球均衡过渡的阶段。”东京财团比较制度研究所所长青木昌彦的这个看法得到了与会者们的认同。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长史蒂芬・罗奇分析,此次危机是全球性的衰退,要实现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复苏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全球失衡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指出,这场危机不是局部性危机,而是对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大清算。

对于如何调整全球经济格局,实现世界经济新的平衡,专家们也各有招数:

罗奇认为,应从消费和储蓄方面实现平衡,现在过度消费的人,主要是美国,需要储蓄;过度储蓄的人,包括中国,需要更多消费,这是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全球复苏的唯一办法,短平快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斯蒂格利茨认为,在经济的重大调整中,全球需要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将会逐渐下降,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非常根本性的结构调整。世界曾成功地调整了农业,把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到工业领域,以很少的人提供了全世界人所需要的粮食;现在,在工业产能过剩、制造业生产率提高之时,我们需要调整工业,要让相对较少的人便能够制造出全球所需求的产品。

期待:中国将率先拨云见日

“中国成功的金融改革使得国内银行经受住金融风险的冲击,在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不能独善其身,但可以独树一帜。”――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

“这一轮金融危机对中国存在四大冲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刘鹤分析道:第一,冲击中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增长模式;第二,冲击中国目前最突出的产能过剩的矛盾;第三最直接受损者是就业,尤其是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第四,在冲击中,暴露收入分配、储蓄率高消费率低、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消费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

面对冲击,中国能沉着应对,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原因在于这几年中国财政颇有盈余,中国金融体系经过改革和调整,目前也处在比较好的状态,坏账率低,再加上中国有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所以,中国调整经济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事实也证明,中国政府努力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见效。

樊纲教授也表示:其实中国前几年就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抑制过热的趋势。特别是从2007年第四季度,就开始了对股市、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投资增长速度逐步放缓。所以,中国的调整是提前做出的,也理应率先走出阴影。

自称是“中国的大粉丝”的罗奇坦言,中国内需扩张的空间很广阔,广大的农村、中西部地区,还有庞大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都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只要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到位,他们的消费需求就会被激发,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