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吉林 文化产业春意盎然

2009-03-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3月24日一早,吉林省歌舞团70多名演员就启程奔赴伊通满族自治县,开始了今年送戏下乡的第一场演出。“我们今年计划下乡演出300场,”团长刘春梅说。

同一天,在长春东北风剧场,演员们正在紧张地排练新版二人转《道

德颂》。团长李云杰说:“吉林省每年二人转观众达130万人次,这么大的演出市场,绿色二人转要成为主流。”

在有着国际最先进的数码视听设备、巨幕影院的长春万达电影城,看电影的人络绎不绝。“我们仅春节七天收入就达到147万元,创历史新高”,工作人员满是骄傲。

一个个数字证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环境中,吉林实现了“文化突围”。

文化生产力在逆境中迸发

如果说在城市中经济是根、文化是魂,那么,文化产业就把根和魂紧紧连在了一起,让城市发展血脉贯通。在经济危机中,文化产品更以其高互动性、渗透性和流行性,成为百姓的凝聚力。经济之危蕴含文化之机。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这样评价吉林的文化产业在市场中迸发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吉林省把文化产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部分。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文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若干专项实施意见。今年又把发展动漫产业、歌舞产业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

“吉林的文化产业坚持国有文化企业与民营文化企业并重、传统文化业态升级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并重、品牌提升和基地孵化并重。”省文化厅厅长林君介绍说,吉林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资源。吉林歌舞剧院(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长影集团、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吉林出版集团公司等文化集团就这样应运而生。

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经营使得这些新组建的集团公司洋溢着朝气与活力,也使得吉林省的文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老工业基地转轨的大背景下春意盎然。

文化产业崛起“吉林现象”

“逆境中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文化工作者、文化管理者的责任心,更需要方式与方法。”吉林省文化学者曹保明的评价是,正是因为有了针对不同类别文化产品的发展办法,才使得文化产业中崛起了“吉林现象”。

歌舞产业成为知名品牌。吉林歌舞剧院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完成演出233场,收入3000多万元。同时,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出,正从“走天下”向“甲天下”目标迈进。

动漫产业发生集群效应。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集合专业企业上千家,囊括了游戏研发、制作、发行以及动画研究院、博物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了动漫游戏产业化、集约化、国际化的商业运作模式。目前,将面向全球电影市场发行的动画影院片《关公》正在进行人物造型原创设计和背景原创设计。104集系列动画片《长白精灵》今年也将全部制作完成。

长影集团年产电影10部以上,并与童话作家郑渊洁合作,获得其全部作品影视拍摄权,正在筹划拍摄动画电影《皮皮鲁总动员》。吉林影视剧制作集团成立一年多,四部作品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一部获“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投资达60亿元的长春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正建设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印刷产业基地。通化英语辅导报社一家就拥有600余种报纸、期刊、图书和音像制品,年销售码洋3亿元。

与改制后集团发展相对应,吉林省民营文化产业也正成为吉林文化现象的支点。

中筝集团长春光明艺校将古筝传统、松散的产业形态,用新型的产业化理念加以整合。他们在香港成立中筝文化集团,在北京创办中国古筝学院,在扬州创立古筝生产基地,还在多个省市创办了上百家“袁莎古筝艺术中心”,已发展成为集教育教学、职业培训、演出演艺、乐器生产、教材光盘、网络传播于一体的大型文化集团。他们参加了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活动,与音乐大师谭盾合作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

辽源显顺琵琶学校投入2000万元,建成了集音乐厅、教室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艺术培训基地,已经为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培养输送了600余名琵琶专业人才,中央音乐学院就有100多名。

以东北风、和平大戏院、刘老根大剧场为代表的“二人转”演出影响越来越大,仅长春市每晚就有10家这样的民间二人转经营场所进行演出。一年当中,他们只在大年三十休息一天,年卖票总收入约为2200多万元,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民间二人转文化产业。全省范围内的二人转民间演出团体更是遍布城乡。

如今,吉林省已经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

文化产品拉动百姓需求

“信心比黄金更可贵。在我们的理解中,提气儿需要做事,做事给百姓提气儿。”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谢文明介绍说,吉林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1个,2008年共演出7686场,收入4681万元,省内观众6103万人次,而全省的人口是2700万。

“文化内需表明文化产业前景广阔。”林君表示,未来的吉林文化产业将加大同质资源整合,做好产业链“由短变长”文章;加大文物古迹和自然资源挖掘力度,做好“点古成金”文章;加大挖掘老工业基地工业遗址开发力度,做好“变废为宝”文章;加大不同业态的融合,做好“集零为整”文章;加大培育新兴业态,做好“由虚变实”文章。将文化与旅游、科技、资本、创意紧密结合,使吉林文化在经济的寒冬里释放最大的功能和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