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评《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

2009-03-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辉 我有话说

近30年来,有关中国传统道德的研究著作颇丰,然而对中国伦理道德变迁进行专项研究的却罕见。近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上、下卷,以下简称《变迁》),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本书由张锡勤教授和柴文华主编,汇集黑龙江大学有关哲学专家,经多年精诚合作撰写而成,是全面展示中国伦理道德变迁

图景的一部力作。

《变迁》首先从唯物史观出发,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的变迁与社会变革紧密结合起来,从宏观处着手,既概括了伦理道德在历史发展变化中的革新历程,又阐释了它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影响,以社会变迁及其背景为依据,对不同社会时期伦理道德变化于细微处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次,《变迁》历史跨度大,涵盖了上启上古文明中“德”观念的产生,下至当代社会道德领域的新变化乃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一部横跨古今的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再次,《变迁》把中国伦理道德的变迁概括为八个历史阶段,动态地展示了它的整个历程。《变迁》指出,先秦是中国伦理道德萌芽、奠基的时期;两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大一统的建立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基本确立、成形时期;到了魏晋至隋唐五代,在两汉时已初具规模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进入到了多元发展时期,此时政治格局统分结合,不同思潮整合嬗变;至宋明时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定型,其伦理道德体系也趋于成熟完善;但物极必反,走向极端的礼教在神圣化的同时日益遭到质疑,故明清之际是某些传统观念受到初步挑战的时期;近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也是中国伦理道德的转型期,旧道德遭到沉重打击,其变革遂成不可逆转之势;这场道德革命的进一步深化是在现代,随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共产主义道德在中国的传播流行,新型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不断生成,但在不同政权统治的地域,也存在着复杂的道德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当代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道德发展时期,旧社会残余被逐步清除,新道德在全国广为普及。

《变迁》涵蕴丰富,创意颇多,特别阐释了此前学界少为关注的一些道德变迁现象,开拓了中国伦理道德研究的新视野。具体体现在: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特点;战国时期游侠、隐士的道德生活;东汉的“尚名节”及“矫激”现象;魏晋隋唐时期夫妇伦理及两性道德的自由度和开放性特点、魏晋隋唐时期胡俗对社会道德生活的浸润;“民胞物与”说、“天下一家”说对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的影响;宋至明中叶汉族与少数民族道德习俗的相互影响;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和近代伦理道德的新变化;北洋军阀时期的道德冲突、国民党统治区的道德状况、日本占领区的道德状况、红色政权区域的道德变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曲折进程和对当代新的伦理问题的思考等。《变迁》还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德目”的出现、发展、变化,体现出伦理道德变迁在整个中国历史文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编写一部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集体合作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但由于各人的视角、思路以及写作方式、行文习惯的差异,故而各章节之间仍存在一些不尽统一之处。当然,既是多人分别撰写,稍有差异也是情理中事。但从总体上说,《变迁》的出版,把中国伦理道德变迁的全貌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