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民:让农作物“按需用餐”

2009-03-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 本报通讯员 刘关浦 我有话说

近日,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化发展论坛透露,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研制的“控释肥技术”发挥出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中的关键设备“管盘式多层尿素硫磺快速融熔器”、“高压汽流快速加热恒温器”,也于日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颗粒表面包着“智能膜”,就好像“控肥”的闹钟,农作物什么时候该吃饭了,就释放

出一些养分。农作物长身体的时候就多放点,不长的时候就少放点。人们把这种神奇的“控释肥”,称作“智能肥”,比作是农作物的“用餐保姆”、“营养顾问”,由它来照顾农作物,既可减少农民的劳作,又能使养分的利用率提高,还能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在这一技术冲出襁褓的过程中,闪耀着张民奋勇登攀的身影。

这位个子高高、面孔清癯、工作起来如同“疯子”的山东汉子,在图书馆,在实验室,在农田实验基地,全身心扑入植物营养研究。在实验紧张的日子里,他钻进实验室,一呆就是一个星期,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饿了就吃方便面。同事们笑谈:“他常常不换衣服,不洗澡,闻着味,就知道是他走来了。”从1996年初开始,张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控施肥成果的转化上,先后成功研制出膜材料及配方技术、控释养分释放机理与肥效评价技术、作物专用复合肥配方与造粒技术,创造出适合不同作物需要的控释肥系列产品。

把实验室搬进工厂,张民先后自行设计建成了年产1万吨的热固性树脂包膜控释肥设备、年产1500吨的热塑性树脂包膜的中试设备、年产1万吨的硫和硫加树脂包膜控释肥设备等三条生产线,生产出定型的12个系列100多种包膜控释肥产品,解决了控释肥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生长吸肥规律相吻合的技术难题,自主创新6项国际领先的技术,申请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的控释肥制作、生产、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在水稻、玉米、小麦、棉花、花生、烟草等作物上推广施用,与常规肥料相比,肥效利用率提高50%到1倍。近年来,“包膜控释肥技术”落户山东临沭县后,逐步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包膜控释肥”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160万吨。目前,已累计示范推广5092万亩,获得经济效益75.6亿元,产品出口美国、英国、德国、荷兰、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

张民的思维从让农作物“按需用餐”,延伸到农业科研的“按需用餐”。他认为,要将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重点放在农村,让手中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增强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和成果转化的针对性,面对当代农业攻克一批技术难点,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