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遵义市挖掘传统民居资源拉动农民建房消费热

2009-03-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柳路 我有话说

本报讯前不久,记者在黔北采访时发现,几乎遵义所有县(市、区)农村,“有别墅感觉“、漂亮抢眼的“黔北民居”随处可见,白墙青瓦、阁楼斜顶、红柱花窗的独特韵味,成为乡村最迷人的风景。“黔北民居”作为黔北地区乡间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如今在遵义农村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农村、新生活

和新的消费观念。

2006年,遵义市委决策层在基层调研中获得一条重要信息:相当数量的农民已有了一定积蓄,普遍有修房造屋和改变传统农耕生活简陋居住条件的强烈愿望。

很快,以新“黔北民居”建设推动全市“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升级换代的决定在市最高决策层形成。坡屋顶、红柱子、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等独具地域特色与传统民间文化特征元素的“黔北民居”标准图纸,成了当年政府送给农民的礼物。

第一个建房的是余庆县农家镇黄金榜村农民沈双政。他在政府无偿提供的图纸中选择了最喜欢的一款,投入8万多元按设计要求建了自己的新居。这种“外表传统、功能现代”的美观舒适民宅,立即成了乡村新亮点和农民羡慕、追捧的样板。

此后,仅两年多时间,这种新型黔北民居,已迅速在遵义市的余庆、湄潭、遵义、桐梓、仁怀、赤水、绥阳、红花岗等几乎所有县(市、区)农村遍地开花。目前全市共有1.5万多农户住宅新建改建成了“黔北民居”。今年规划建2万户,而从各县统计的情况看,找到当地政府主动申请的会突破3万户。

当地相关部门给记者算出一笔账:仅两年多时间,遵义已有1.5万多农户争相修建了“黔北民居”,政府投入“引导资金”仅2000多万元,而农民欢欢喜喜自己拿出的建房款和家具及相关投资高达12亿多元。

记者在建设部门制订的《黔北民居建造施工技术导则》上看到,精心设计的10多种各具特色的户型,黔北独有的乡村民居元素得到充分挖掘利用,体现了地域特点与传统文化特征。遵义市多个相关部门算了总账:政府去年投入的补助金仅为2400多万元。“1块钱拉动了51块钱。”当地干部笑称这是有一石多鸟之效的“黔北民居经济学”。

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的账算得更显民生情怀:去年完成15064户合计需近277.2万工天的劳动量,相当于解决了1万多个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若按今年新建和改造2万户计算,全市则可解决近2万人就业。目前技工和杂工的劳动报酬分别约为100元/天、50元/天,去年全市农民工从黔北民居建设中获得的劳动报酬合计约1.93亿元,今年可达3.2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流的压力,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农民增收。非常明显地带动了建材、家具家电、装修、运输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喜看农村新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