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论民族院校的创新发展

2009-04-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达云 我有话说

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国的民族院校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等各项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

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立足创新,着力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是民族院校存在的基石和发展的根本。民族院校唯有在“服务”上多下功夫、下足功夫,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屹立于“高校之林”。民族院校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大局,遵循民族院校的办学规律,创新民族院校的办学理念,优化民族院校的发展方式,提高民族院校的办学质量,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的人民满意的民族大学,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历程中再立新功。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民族院校的特殊使命、民族教育和民族工作的基本规律,决定了民族院校只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深刻认识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好务,为民族工作服好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服好务,才能在服务中求得支持,在贡献中实现发展。

教育理念,是大学的核心价值所在,是大学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必然有什么样的办学效果。教育理念的缺失,必然会导致育人观念的模糊。大学之“道”,全在先进教育理念与育人观念的坚持和传承。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民族院校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深化对大学本质、功能、发展规律的认识,探求什么是民族大学、如何办民族大学的真谛。民族院校除了要确立现代大学通行的核心理念以外,还要不断凝练办“民族大学”的理念,强化竞争意识、特色意识、改革意识、国际意识,将学校打造成集民族性、时代性于一身的高等学府。

教育理念,最终都会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效果上。多民族性是民族院校师生构成的典型特点;民族院校的育人理念必然要以各民族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观念,全方位地对各民族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学业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使他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从办学的角度看,就是要以各民族教师为主体,努力营造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求才之渴、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的良好氛围,敢于并善于突出教师在职工中的中心地位、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分配中的优先地位,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健康的氛围、良好的机制留人及优厚的待遇留人,激发各族教师奉献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创造力。

在高等教育进入“快车道”的今天,上大学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民的期待已经由“有学上”变成了“上好学”,高校的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于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民族院校而言,坚持内涵发展、提倡质量优先更是当务之急。坚持内涵发展,就是要主动推进民族院校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移,使数量扩张服从于质量提高,硬件增加服务于软件升级;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提升,从建设大楼转向培育大师;以科学发展为要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学校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新阶段、更高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涵发展有其典型的时代特征。首先,必须坚持质量立校,视质量为责任,视质量为良知,视质量为前途,视质量为生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其次,必须提倡特色兴校。民族院校应根据办学传统和自身条件,针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特色产业优势、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突出自身的学科特色、科研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在培育特色中形成和强化优势,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再有,必须坚持人才强校。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从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入手,带动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加快造就一支多民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校园和谐,是内涵发展的外在体现。和谐的关键,在于使公正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创新活力的激发机制、矛盾纠纷的消解机制、平安稳定的维护机制能整体联动,协调运转,有机统一。民族院校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把困难想得更多,把工作做得更细,从整体上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统筹特色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统筹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协调好民族关系、师生关系、学术关系。有了和谐“护航”,质量才会有保障。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