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着我们的未来与希望

2009-04-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文羽 我有话说

这是一部让人读罢久久难以平静的力作。无论是对作者黄传会,还是对作品所触及的课题,每一位读过作品的人都会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黄传会的创作活动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除创作了全景式反映我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历程的《中国海军三部曲》等力作之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

个初冬,黄传会走进太行山采访算起,这位共和国军人持续关注贫困和教育问题已达20年之久。他以记录希望工程发展壮大的《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享誉文坛,继而又聚焦落后地区师资问题,推出《中国乡村教师》;他由农村教育进而触及到我国的扶贫攻坚课题,写出《中国贫困启示录》;近年他又把目光延伸到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这个新领域,创作了《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而《为了那渴望的目光:希望工程20年记事》则对希望工程和贫困地区教育问题做了一次集大成的反映,传会用自己的笔告诉我们的,不单单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事例、一串串具体可感的数字,而是关于命运,关于教育与文化,关于爱心与道德,关于理想与创新,关于未来与希望的故事。

作家走多远,作品的天地就有多大。决定作品水平的因素,既有作家的才华和天分,也有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积累。为了写作,20年间传会先后踏访了21个省(区)数十个贫困县的几百所乡村小学,采访数千人次,正是因为他倾20年心力开掘了一口题材和生活的“深井”,作品才格外丰沛扎实。20年也许只是人类历史的一瞬,但就一个作家而言,20余年如一日,一直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观察、体悟和表现事关民族未来的大业,行万里路而不知疲倦,历艰难险阻而其志不回,又有几人可以做到?他的每部作品既是用脚“走”出来的,更是凭持之以恒的心力打拼出来的。希望工程选择了他,他也以自己的行动成就了一个“反贫困”作家的事业。他无间断地发出“中国最真实的声音”,把自己人生最好的写作年华,全部献给了“为穷人呼吁呐喊”的事业,似乎可以这么说,由于有了黄传会,中国才形成了独特的反贫困文学,由于持之以恒的作为,他的每部作品才具有了他人难以逾越的扎实品质,黄传会本人才成为当代文艺创作一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文学是人学,优秀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人类思想、精神价值的忠实写照。《为了那渴望的目光》令人珍视的重要价值就在于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光辉,记录下了人的进步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的足音。作家善于抓住人的命运来展开文学描写,他以希望工程为载体,以人的命运史、社会的进步史为主要内容,用自己的心力,倾诉着命运、未来与希望的故事。作品以希望工程救助的三个极富典型意义的孩子的命运故事为开篇,大张旗鼓地张扬希望工程的深远影响,牢牢吸引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继而以“红土地的呼唤”、“康乐备忘录”、“延河从脚下默默流过”、“太行山的每个早晨”四段采访手记,记录下贫困儿童丧失教育机会的苦涩,十分鲜活地烘托和勾勒出贫困地区儿童就学问题的严峻性、必要性和急迫性,深刻揭示了希望工程应运而生的社会历史必然。在写中国青基会和希望工程的诞生、发展时,同样注重挖掘出改革开放对慈善公益事业的影响,反映出其中的领导者、参与者的思想脉动。

在社会大进步的进程中,迅速、及时、敏锐反映现实生活的报告文学创作在出现全方位发展良好势头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报告文学创作数量大、题材范围广、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个文体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活跃态势,另一方面,报告文学创作质量下滑,也引起了大家的忧虑,“有报告没文学”、“有材料缺思考”等弊端的出现,大多倒不是由于写作者生活功底欠缺,没有下工夫深入生活,相反,倒可能是由于作者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却没有掌握报告文学的规律,缺乏对材料的统摄和整合的能力,尤其缺乏进行艺术升华的能力所致。《为了那渴望的目光》之所以在艺术上完整、成熟,就在于作家深谙这个文体的特质,充分尊重文学规律,善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报告文学优势。作品把希望工程、把救助失学儿童放在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作品通过对希望工程的诞生始末的描写、对希望工程受益者的特写、对民众爱心的讴歌、对中国青基会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希望工程近年的发展动态等的全面展示,生动地揭示出,教育是民族发展之本,而贫困群体少年儿童受教育权益的充分保障,实际上事关一个国家的良心,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特别是作家把中国青基会和希望工程这样的新生事物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表现,将中国青基会这个集体的锐意进取精神和时代前行的大氛围紧密结合在一起,便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同类型平庸之作不可能有的思想高度、理性深度和感染力度,他写“百万爱心行动”、“1加1助学行动”,写“青基会诉《壹周刊》诽谤希望工程案”,都不单纯写事,而是融入了作者真切的情感,融入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他有力地揭示了改革开放大潮对以徐永光为代表的奋发有为之士的托举,写出了社会公益事业对人们道德净化、社会观念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所有这些无疑都极具思想和艺术的震撼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