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淮阴工学院:校企合作创特色

2009-0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吴自华 我有话说

3月份以来,淮阴工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成绩显著:苏北又一所大学科技园落户该校;江苏省教育厅资助300万元的“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通过中期验收;江苏瑞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兴建的研发中心即将在校园建成。

“我们通过‘百名教授进企业’、‘企业人才培养进课堂’、‘研发中心进校园’,在产学研

结合上求生存、谋发展、创特色,努力在密切校企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章跃教授说。

百名教授进企业

一直以来,淮阴工学院都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为地方经济建设充当“人才库”和“智囊团”。

鼓励广大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确立科研方向,是淮阴工学院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方面。自2007年开始,该学院就在淮安市率先开展了“百名教授进企业”活动。今年三月份起,该学院又派遣84个教授团队,共计200多名科研人才分赴厂矿企业,为企业解决科研难题。由淮阴工学院和淮安创业中心共同研发的“微机变频串联谐振高压试验装置和接地阻抗测试装置”,在产业化后直接经济效益达1400多万元;硫酸软骨素的生产工艺优化成果由淮安市麦德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应用后年增加效益230多万元。

“教授进企业活动开展近3年来,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这是一件双赢的事,企业需要技术人才,而教授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也让科研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价值。”淮阴工学院副院长金叶铃教授告诉记者。随着“百名教授进企业”活动的逐步展开,淮阴工学院今年4月又启动了“百名博士进百企”活动,将专家服务企业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通过专家进企业开展服务,淮阴工学院已累计取得了200余项科研成果,直接为地方贡献经济价值达数亿元。

企业人才培养进课堂

除了让教授走进企业,淮阴工学院还通过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一些大企业“量身定做”了一大批急需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淮阴工学院积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目前,该学院所设的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等48个本科专业大多都是面向地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应用型专业,实现了与江苏特别是地方产业结构之间的良好对接。

此外,该学院还结合地方企业发展实际,采取产学结合、工读交替的复合式培养方案,为淮钢集团、淮阴卷烟厂等专门开设了“淮钢班”、卷烟教学班,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要的“零距离”。“填报志愿的时候,除了考虑兴趣,还会考虑今后的就业,最好扎扎实实学一门技术。”大一学生小张就是“淮钢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选择在‘淮钢班’读书,是因为它是我们学校与本地淮钢集团联合开办的教学班,学的技术和知识很有实用性。”

研发中心进校园

要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不仅要让人才进企业,也要让企业进校园,让学校的实验室变成企业的研发中心,这已成为淮阴工学院全体师生的共识。

为吸引企业入驻校园,淮阴工学院联合淮安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在校园内共建了苏北地区又一家大学科技园,可直接为企业提供研发、成果转化等系列配套服务。据该学院科研处处长蒋鼎国介绍,目前已有淮安市雅华电子有限公司、世盟风力发电机公司等6家企业在此入驻,“预计截至明年4月,将会有30多家企业进驻科技园,可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

淮阴工学院机械系梁栋科博士和宋媛博士主持研发的“淮安市介入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是该学院实验室变成企业研发中心的一个成功典范。该实验室由淮阴工学院和江苏瑞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由学校提供最新科研技术,企业负责产品的生产销售。此外,金叶玲教授主持的“凹土资源利用高科技研究重点实验室”作为苏北地区第二家获得批准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围绕当地特有的凹土资源开展研究,有效提高了凹土的附加值,也拓宽了凹土的应用领域。

在采访中,淮阴工学院院长朱汉清教授反复强调:“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淮阴工学院对服务地方经济、支持企业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围绕地方和企业的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更要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