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

2009-04-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闻观察员 冯蕾 我有话说

近日,中华老字号“荣宝斋”传来消息,今年春节期间销售总收入突破5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00多万元,117件书画艺术品类商品全部售罄。而全国各大书城的销售数字也节节攀高,北京图书大厦春节期间销售额突破1300万元,创历史新高。

这两则“逆势上扬”的消息尤如初绽的迎春花,给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人们

带来了丝丝暖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今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强劲,月均增幅达到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文化产业这种独步大气候的发展景象,似乎也印证了这样一条规律: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往往成就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笔者不禁联想到曾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有趣现象:当美国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直线上升。买不起高昂价格商品的广大“工薪层”女性,依然喜欢购买“价廉物美”的口红。口红不仅可以画龙点睛,还可以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似乎也得益于经济危机中的“口红效应”。这一特点,使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不仅不会随着经济下滑而萎缩,反而体现出反经济周期的功能。

机遇从来都属于有准备的头脑。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深陷危机泥沼,而美国却趁此占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涌现出“百老汇”、“好来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美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和韩国将文化产业立为本国21世纪的基本方针政策,实现了从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向“自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飞速提升。而中国如何在这一轮危机中抢占先机?

正是看到机遇所在,一些地方正在积极行动。湖南近日提出了文化强省的战略。目前,该省正着力培育“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文化品牌,以期形成更成熟的产业链;文化大省河南近日也提出要充分利用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把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年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这也证明,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我国文化产业已积蓄了发展的能量。与早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同,今天的文化早已不再是招商引资的一个媒介,不再是服务于经济的配角,不再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是真正登台唱主角了。

另一方面,“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从登台唱戏到唱出好戏,还需要漫长的积累与砺练。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48%,增加值也只占GDP的2.4%左右。而且发展也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拥有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产业发展依然比较缓慢。同文化产业大国、强国相比,不考虑其对外辐射的文化影响力,单就产业规模和产值而言,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8%至25%。

面对这种蓬勃发展背后的量级差距,我们该从何处突破?如何打造国产的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如何将广大受众对优秀文化产品的需求转变为发展的强劲动力?作为一项产业,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如何将市场意识融入各个环节?恐怕还需要我们不懈探索。文化产业要真正成为一个支柱,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持续不断地创新,包括产品、管理、形象、营销、网络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等等。而实现这些,并非一日之功。

应该看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色彩斑斓的文化史,其中有太多的价值等待我们去发掘,有太多的魅力等待我们去发现,又有太多的机会等待我们用新思维去把握。其实,社会进步到了今天,文化产业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经济本身,也超越了文化本身。从一定程度上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文化竞争,其终极竞争也是文化竞争。文化软实力已不仅仅是挂在嘴上的谈资,而是一种逐步壮大起来的真实力量,这种力量已成为另一个巨轮,驱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

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社会对于文化的思考在走向深入,也折射了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巨大进步。然而,如何借助于今天的舞台,把握现实的机遇,在继承中创新,把文化这台大戏唱出味道、唱出水平、唱响世界,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下真功夫。

文化产业跑赢牛年经济郭红松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