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远的同学

2009-04-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蒙 我有话说

编者按马森,1932年生于山东省齐河县。曾任台湾《联合文学》总编,并获台湾“文化界年度风云人物”称号及文学特殊贡献奖。近日,其作品《旅者的心情》由世纪出版集团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多年来游历、游学、游

教于世界各地的心灵感悟与人生哲思。正如作者所言,“亚、欧、美三洲代表了多种景观和多种文明。各地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差异如此之大,形似难以共存;但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希望和好恶又如此相似,则足见人们在未来的岁月里未始不能抛弃成见,走向和谐与共的大同之路。”因此,这本书“是一本文化沟通之书”。著名作家王蒙为该书作跋。

马森是我的高中同学,1948年我们同期考入位于北京地安门的河北高中。同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还是地下党)。1949年后,我义无返顾地离校当了团干部,他则在报名加入南下工作团、整装待发时被家人带到台湾。人生就是这样充满变数,他本来可能成为红色中国的“干部”,他已经向往南下与革命。命运使我们分道扬镳,且行且远。他此后成为著述颇丰的文学艺术家,我也进入了文学的行当,命运又使我们渐行渐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多次在北京、香港、台湾会面。1986年我担任文化部长时,他发表过给我的公开信,他的善意与心愿我是理解的。我在可能范围内努力做好。1993年在香港岭南学院,我们有机会几乎是朝夕相处达一个月的时间。我更了解了他的持重、诚恳与好心助人。我与妻芳得到他与已经怀孕的太太的照拂。听他讲起当年参加南下工作团的状况,他说他为了走出解放区还化了装。我们不胜唏嘘。

大河同源,分流陌路,终有交汇。马森兄自称是犯了驿马星,亚欧美欧亚地转了几圈,马兄固洋矣,仍归故土。我呢,革命(包括革人家的命与自己的命)也算革得激烈淋漓,不亦乐乎。然后改革开放,我也转了大半个地球,虽然是走马观花多,下马种花少。世界毕竟是同一个世界,善良毕竟是同一种善良。命运本来可以这样也可能那样,我们毕竟不能因为命运的捉弄而长期隔膜。而文学毕竟是文学,同学永远是同学。

1993年在台湾参加《联合报》举办的“中国文学四十年讨论会”时,我们同为《联合报》的客人。他听了我的晚餐讲演,我讲到善良,讲到鸽子白色的羽毛,讲到轰来轰去心灵只剩下一片焦土,讲到文学可以成为一股清风。马森同学竟同感地流下了泪水。我则感动唏嘘于花甲之年的他的纯洁与真情。

我早就拜读过他的评论文字,我知道他学贯中西,也感觉得到他与我太不同的文化与历史――经验背景。这次又读到他的《旅者的心情》。文如其人,他写得真诚,实在,绝无巧言令色,近乎质胜于文,干货多而不掺水分。同时又有独特的感受与想像,是一个诗人与艺术家的感受与想像。我也是一个爱旅行――我喜欢用的词是漫游――的人。我也走过他提到过的那些地方,或者可以说是更多的地方。但较缺少他的那些相对长期的定居经验。我惊异于他所讲的一些想法,例如他说加拿大的温哥华是天堂,但是,是“无人”的天堂。绝了。一句话包含多少感受与忧伤,欣赏与遗憾。他刻画各地的风土人情与风光特色,令读者身临其境。既能敏感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故土中华的不同,又能看出世界与人类的一致,看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广阔与通达。他的一些貌似简单的概括,其实心意深广。今天的世界,一个不懂得世界的人很难懂得自己的地域;一个对世界动辄做出轻率的判断(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的人,很难正确地判断自身,也很难正确地理解所属的国家与地区,以做出正确的选择。马森的书对于今天的内地读者,是有趣的,更是必要的。书名虽然叫《旅者的心情》,但我认为这不只是一本旅行的书,更是人生的书、世界的书、文化的书。近百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了解世界,也要了解自己。我们对于世界和自己了解得还都不够。我们需要多几个马森这样的旅者,把心语告诉我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