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林子平的水墨历程

2009-04-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加坡美术馆副馆长 刘思伟 我有话说

林子平是当今新加坡最受尊敬的老画家之一。1921年出生的他,自小便有机会接触中国书法,却从未进入正规的美术学校学习。他通过博览群书,以及观摩其他画家的作品,再加上孜孜不倦的努力研习,在油画和水墨画的创作上取得了高超的艺术造诣。

1948年高中毕业后,林子平投身教育界,一干就是30年。在漫长的教

书生涯中,他始终对艺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他便多次参与了由非正式的画家团体‘十人’所举办的出国写生团,足迹踏遍东南亚和亚洲各地。1970年,林子平举办了生平首项个人画展。1977年,他描绘?厘岛的一幅作品在伦敦举办的英联邦艺展上获得特别奖。林子平于1981年从校长的岗位上退休后,便把全部精力投入绘画中,并以80年代迅速变迁的狮城风貌为主要的创作题材,创作了描绘狮城旧街景的作品多达300幅。2003年,新加坡政府为表彰林子平在本地画坛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把当年的新加坡文化奖颁给了他,此奖为新加坡政府授予本地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正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林子平水墨画展”中的作品,均来自新加坡美术馆永久馆藏和画家借出的个人收藏,作品的题材广泛,囊括油画、水墨画和书法,足以体现林子平过去60年的艺术发展历程和兴趣所在。

林子平喜欢通过实地写生的方式,把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当场直接地记录下来。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街边景物绘画,展现了画家精湛的笔墨功力和对色彩的纯熟掌握。上世纪70年代作的《无题(摊贩))和1980年作的《铁匠》等水墨画,反映了林子平对建筑细节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但人始终是画家最关注的元素。无论是在描绘城市街景或偏僻农村的画面中,人的踪影处处可循。人成了作品中的自然焦点,为每幅画注入活泼生动的气息。

在《树姿2》和《景观中的姿态3》等近期水墨画创作中,画家虽然保留了他独特的构图方式,但已经不崇尚物像的写实表现,转而更注重表现笔墨的雄浑气韵。展览的作品还包括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油画创作。上世纪50年代以来,林子平就对油画产生兴趣,本次展览的油画作品可谓他研习油画多年来的艺术结晶。在最近几年里,他又回到了油画和丙烯画的创作上,马蒂斯、塞尚、杜菲、康斯特布尔和泰纳等都是他崇敬的外国名家。林子平的油画作品笔触雄浑豪放、充满表现主义风格,不禁让人想起他的狂草书法。《威尼斯》(1996年作)和《静物写生-柑桔树》(2001年作)等油画作品中,他把油彩稀释成薄薄的半透明色块,而且在画布的某些地方不施彩,这种做法宛如传统水墨画中常见的留白。在《马林百列民众俱乐部对面的树》和《树》(2003年作)等作品中,画家以苍劲有力、豪迈粗犷的笔墨线条,把树的挺拔雄伟之气势描绘入画。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画家不得不放弃长途跋涉的户外写生,转而在家中画室进行创作。除了每天在家练字之外,他也继续在水墨画和油画领域中默默耕耘。林子平早期的油画和水墨画作品有较多的细节描绘,而现在的他更喜欢以大型的格式进行书画创作,因为这让他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自由,去进行更大胆、更富想象力的尝试。他近期以树为题的绘画,可谓对树的重新演绎:画家以豪迈遒劲的笔触,任由墨在纸上恣意飞舞,表现出一种前期作品没有的震撼力。假设我们把他以往描绘树的作品,比喻为凉风轻拂中的热带树林,那么近期作品则令人想起狂风暴雨中摇曳不止的枝叶。笔墨在过去是林子平用于描绘城市变迁的工具,而今天,笔韵墨趣则成了他积极追求的创作目标,推动着他去开拓新的艺术境界。

树(水墨设色纸本,2007年作)林子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