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轻工业:力保十万亿

2009-04-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打开家门你满眼望去,80%看到的是轻工产品,包括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家用电器……轻工产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2008年中国轻工业总产值达到9.48万亿元,占国内工业生产总值的30%。然而就在2008年下半年,高速增长的轻工业,步伐骤然放缓,产品增加值比2007年回落4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同比回落

10.7个百分点。部分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明显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显,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迎面而来。

2009年2月19日,国务院原则审议并通过《轻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同时,国家提出2009年轻工总产值达到10万亿元的目标。

对症下药“稳行业”

轻工业为何能入选产业振兴规划?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用三个字作答――“宽、厚、长”。首先,轻工业系统涉及的行业很宽,有45个行业;其次,轻工业对于经济的贡献9.9万亿,接近10万亿,它是有厚度的;最后,它的产业链长,很多是深加工产业,大约有50%的产值是来自于农产品。

“此外,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轻工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不容小视。”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市场官周云杰说。

然而,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轻工业受到巨大冲击。数据显示,食品饮料行业增速急速回落,在三季度出现5.36%的负增长,家具业在2008年单木家具的出口量就下降了10.74%。

周云杰认为,目前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现金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国际金融危机本身带来的,只不过是危机把这个问题暴露出来了。”

还有专家表示,对于轻工业而言,最大打击还是来自于出口方面。据统计,从毛绒玩具到五金、家电,中国轻工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总值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2%。目前,中国大概制造了全球83%的空调,48%的冰箱,43%的洗衣机,51%的彩电。中国整个家电产业出口依赖程度已经很深,因此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

周云杰认为,振兴规划主要是针对近期目前企业或者说整个轻工行业遇到的一些共性的困难,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规划鼓励实施家电下乡,提高出口产品的退税率,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等等。

内外兼修“保增长”

振兴规划对企业到底有什么帮助?

“规划中,我们受惠最直接的是家电下乡政策。”周云杰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也做过一个测算,电冰箱农村市场的需求大概可以占到整个需求的28%,而冰箱出口的比重大概为30%。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冰箱整个出口的降幅在20%左右。因此,只要农村需求有20%以上的增长,就完全可以弥补出口的下滑。”

周云杰说,从家电保有量来看,城市里冰箱、洗衣机、空调大约在95%;而在农村,洗衣机拥有量最高,大概在46%,冰箱在24%,空调只有8%。可以看出,这个市场的拓展空间还非常大。从家电下乡启动以来的情况看,农村购买力还是有,但是能不能持续,还面临着考验。更为重要的,通过家电下乡的推动,也促使很多企业建立研发团队,针对农村开发市场。

如果说家电下乡旨在扩大内需,那么,提高出口退税率,则是扩大外需的一剂良药。

据了解,从4月1日开始,国家提高了3000多种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比如说金属家具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一部分塑料或者是玻璃制品提高到了11%,小五金、锁具和搪瓷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了9%。

一位家具出口的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测算过,实木家具降低一个百分点的退税率就能使我们企业得到0.8%的收益。所以说,出口退税是提高我们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最有力、最直接的动力。”

从长计议“塑品牌”

2009年我国轻工总产值要达到10万亿元。面对这一产能指标,部分企业仍感到压力不小。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待解决。2008年9月,三鹿集团由于三聚氰氨事件引发乳业地震……中国轻工产品的质量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

而在更深层次上,缺乏自主品牌、产业集中度低,成为阻碍轻工业发展的瓶颈。

对此,振兴规划明确,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有关专家指出,自主品牌建设,前期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因此应扶持更多的中小企业能自主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样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才会从根本上得以提高。对此,我国政府已作出了安排,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帮助它们建立自主品牌。

周云杰指出,中国制造现在的确面临着一些挑战,反过来讲,我们也要冷静地对待。毕竟,品牌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日本,它从战后开始也花了30年左右的时间,最后才在消费电子、家用电器等领域打遍天下无敌手。品牌建设需要研发技术的进步,也需要产品质量的支持。只有真正建立自主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中国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大的名牌群,中国制造也才能真正由大变强,造就出辉煌的中国品牌。

(本报记者冯蕾整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4月24日18:05分播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