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曲江南女性奋起抗日的赞歌

2009-04-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29集电视连续剧《美丽无声》(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福建勤+缘影视制作传播中心,东阳勤+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去年底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后,在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该剧以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群美丽而柔弱的江南女子融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的故事。该剧以清新的风格、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开掘,把壮怀激烈的感人情节演绎得优美动人,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年度收视排行中,电视连续剧《美丽无声》高据第六位,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8年年度优秀剧目。在此,我们邀请几位专家对《美丽无声》进行了评述,他们准确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清晰地展现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充分肯定了作品在主旋律与多样化道路上探索的成果。

江南水乡的“腥风血雨”

王伟国

鲁迅笔下“滋润美艳”的江南雪、美景纷呈的山阴道,周作人的乌篷船、石板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梅雨绿潭,郁达夫的钓台春昼、秋山桂花,以及叶绍钧以江南水乡古镇为背景的长篇短制,这些近代文学大家以精致、忧伤的“江南叙事”笔触将江南独有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可以发现,他们对江南的情节是潜在的,很少把之与针砭时弊的现实情境联系在一起。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艺术创作上的误区,即“江南笔触”很难表现那个“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战争年代,仿佛江南特有的隽永、忧伤、柔美是与之格格不入的奢侈品,很少人会把它们放到一起。在电视剧创作领域也延续了这个特征,创作者在拍摄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时更多地将景地安排在文化风格更加硬朗、粗犷的北方土地上,尽量避免由于文化与主题冲突所带来的接受效果上的落差与歧义。

然而电视剧《美丽无声》开始尝试打破这种常规,导演成功地运用了女性的视角,将血雨腥风的年代与江南水乡温婉的文化格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像阿菊、田嫂这样的女性们一样背负着的家国情仇,忘我地投身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让观众在水乡的柔美与风情中感喟战争的残酷。比如,江南最具代表性的雨,绵绵潇潇,落在湖面上,落在蕉叶上……雨中的断桥烟柳,白墙黑瓦,本应是悠然的、浪漫的,而剧中的雨却寄托着人物的凄苦与仇恨。全剧始于雨中,烟雨??,天色如纱,一艘小船悠然地荡漾在乌镇的涓涓溪流中,主人公菊儿轻摇船橹,正是这惬意的雨中一幕,致使菊儿的父母惨遭奸人陷害,菊儿也开始了悲苦的漂泊生涯,这种安逸的情境与残酷现实间的落差大大加剧了人物的悲剧色彩。再看全剧结尾处,菊儿心爱的粱守平为了掩护其他同志牺牲了自己。当天夜里,菊儿在如注的雨水中以及日寇枪口的注视下,用泪水祭奠了这个曾经救过、爱过她的人。虽然雾雨一直贯穿在全剧的各个角落,但对比前后的雨,只有这场雨被导演处理成雷电交加、暴雨如注,菊儿一直被仇恨压抑着的情感终于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她不需要再为复仇委曲求全地掩饰自己的苦痛,在大雨中她内心的疾苦得到了一次宣泄与迸发,同时也在她仇恨的烙印上加上了重重的一笔,雨,此时成为了一种情绪的表达。

恩格斯指出:“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环境主要是为表现电视剧中的人物而服务的。环境应该是环绕着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美丽无声》除了表现环境之美外,也真实、细腻地利用江南水乡的这些极具特色的环境,真实地映托了阿菊的生存空间及梳头女的凄凉命运。全剧由乌镇起至苏州结,经历了菊儿家水畔边的二层阁楼、单景成居住的梁家大院,苏州绿野幽深的阿田家、高墙大

院的吴克贤府邸等人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同时穿插着轻卧于河上的小桥、绵延于河畔的酒店茶肆、往来穿梭于河面的乌篷船、高高垣墙间曲径通幽的小巷,以及巷间光滑的石板路,以及无处不在的翠柳依依、小桥流水。正是在这样的水乡环境里,让阿菊认识了师傅田嫂(曾是梳头女)、梁守平等革命者,并在他们的教育带领下,使她从一个普通的梳头女成长为一名“阿庆嫂”式的共产

党员。无论是外环境还是内环境,都向观众提供了唯美并真实可信的环境气氛,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范,真实地、生动地、成功地塑造了阿菊、田嫂、阿莲等女性形象。可以说典型的女性形象与女性的视角是连接“血雨腥风”年代与水乡文化的一道很好的桥梁,这种处理使战争的真实残酷与水乡文化的柔美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美丽无声》的导演黄健中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成功地用故事和影像打造出了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使观众对水乡的留恋不只止于《早春二月》与《小城之春》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江南意境,而是可以与更为现实的情境与革命的主题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用其表现更为强烈的战斗与呐喊。

在反差中凸显艺术张力

云德

一个孱弱的梳头女背负着家仇国恨,周旋于官府乡绅、船匪恶霸、日伪特务等各色人物中间,在恬静的外表下蕴藏着炽烈的复仇怒火;一个小桥流水、幽宅深巷、木楼水阁等诗画样的清幽环境,暗地里却演绎着一出出生与死、爱与恨、亲与仇的剑拔弩张的激烈交锋……一个个从内容到形式、从视觉到心理的巨大反差效果,让长篇电视连续剧《美丽无声》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巨大艺术张力。其成功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反差技巧的调度与运用。反差作为摄影的一个专业术语,指在同幅画面下由于EV值不一致而产生明暗对比,即景物或影像中各部分明暗对比的差异程度。通过采用反差增强或反差扩展的图像处理,可改善作品亮度与密度之差,提高影像分析、判读质量。《美丽无声》借用“反差”这一艺术手段,以大量视觉错位和心理矛盾为突破口,创设了一个个能够引起强烈心理反差的情境,让观众在震撼之余,领略到出乎意料的审美快感。

从人物角色的反差看,美丽、幼稚而倔强的阿菊因美罹祸,在单景成阴险操纵下,父母先后含冤离世,自己也险些落入单的魔爪。乔妹的善意提醒,单太太和梁守平的鼎力帮助,菊儿脱离了虎口。师父阿田的带领和教诲,她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特别是在利用发霉蚕茧交易整治了一次单景成之后,懵懂少女复仇的火焰开始点燃。重新回到吴家大院,太太们之间的争风吃醋、汉奸伪军和地痞流氓间的勾心斗角、伪旅长吴克贤与日本人间的猜疑与提防,迅速给阿菊提供了“借刀杀人”的天赐良机。一个文弱的少女巧妙地周旋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势力范围之间,靠着机智勇敢、冷静清醒、胆识谋略完成了为父母报仇的使命。这个孤苦伶仃、不谙世事的弱女子在经历了一连串残酷无情的打击之后,不顾风险安危,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复仇的利刃,把温柔与刚毅、弱小与强大、善良与凶猛、优美与崇高等截然不同的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客观生活逻辑与心理情感逻辑在编导无懈可击的审美叙事中达到了空前统一,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受众感到的不仅不是性格的撕裂,反而是主人公成长历程的真实动人和圆型人物血肉丰满的审美体验。其他人物如梁守平、单景成、吴克贤等同样注重复杂性格的反差因素,丝毫没有脸谱化地简单处理,极大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

此外,剧作还注重突出叙事背景和切入视角的反差。作品把极具诗情画意的乌镇、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水乡的人文自然景观与腥风血雨、壮怀激烈的抗日救亡斗争展示在同一幅画面之中,如处理不好,很容易让吴侬软语、水乡风情冲淡了抗战主题下惊天动地的残酷斗争。可贵的是,编导不仅没有回避,而且还着意渲染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还更加大胆地以梳头女、太太、丫环和女地下工作者等女性作为串场人物,选取以家庭、情感之类小巧的切入视角,以古镇幽巷、小桥流水的风光,以凄风苦雨、表里对峙的隐喻,以阳光背影下种种明枪暗箭、龌龊勾当和愤怒抗争,以家仇引入国恨,以小情导入大义、以个人恩怨扩展到民族兴亡大业,在优美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纤细柔弱的女性情感背后,扑朔迷离的矛盾和你死我活的斗争,不动声色地尽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现实,展示了日寇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由于总体布局得当和反差手法的娴熟运用,松散状态的对比意识被提纯整理成结构严谨的思想力量,以此统摄、调控着全剧的叙事进程,在娓娓道来中把深刻的主题融入平实的叙事方式和独到的影像风格之中,负载了极其丰富的生活信息、文化蕴涵和艺术容量,这正是《美丽无声》独具一格的魅力所在。

寓抗日主题于江南人文自然中

沈源

长期以来,由于固有的美学观念以及传统的政治文化影响,我国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作品,常常呈现出由宏大、刚硬等元素组合成的性格特征,这一点在影视作品中尤甚。具体而言,在素材选取上非国家即民族,在叙事方式上迷恋宏大,情节设置上偏多粗线条大轮廓,在视角上多取正面抒写,风格上追求阳刚粗犷,人物形象喜以男性为中心,地缘选择大多侧重于北方或山地,以为有了这些,作品才会获得悲烈、雄壮、激奋的冲击力。然而影视剧发展到今天,毕竟在多方面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美学追求,其标志之一就是不再一味地跟风趋同,而是潜心于另辟蹊径,在求差异、反传统中创作,以新制胜。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不久在央视播出的29集电视连续剧《美丽无声》,就是一部典型的自觉偏离传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模式、在多路径上刻意标新立异的作品,因此播出后不仅大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由于在主题、故事、人物、场景等诸多方面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江南的自然人文风情风貌,成为了抗日题材领域里以风格化见长的一部优秀力作。

这是关于一个江南女子成长、成熟、成为革命者的故事。初看前几集,绝不会想到它跟抗日题材有什么关系,它把主题隐藏得很深,流露出来又是那样自然贴合,到彻底揭开时则水到渠成,这就像一首歌,声音先是漫开,然后柔板,到后来变得越来越激越而高亢起来。主人公阿菊长得清纯秀美,但她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给家庭和自己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连环式灾难,原本恬淡、平静的生活,也因此变得阴森可怖,磨难重重。短短的时间里,她才失双亲,又陷狼窝,经历了一系列阴谋、危机、追逃、周旋、杀戮,阿菊在无意闯入的苏州地下交通站中耳濡目染了师傅阿田、恋人吴守平等一大批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的壮举后,最终由私情之仇转变为家国之恨,由个人的小舞台小

环境走向抗日的大舞台大环境,由一个不谙世事的水乡小梳头女,最终成长为侠胆铁骨、足智多谋的巾帼战士。

值得一提的是,《美丽无声》与一般习见的同类题材的主流影视片创作拉开了距离,更与硝烟滚滚、战马啸啸、血火溶溶的战争场景大异其趣。在整个叙事方式上,美,是它追求的核心价值所在,人物优美,景物秀美、故事凄美、格调纯美。对此,主创者自觉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诗语姿态和浓重的阴柔气质,尤其围绕阿菊的命运展开时,将一切手段和呈现都以女性之美为中心加以统摄,包括故事情节、生活细节、人物心机等方面都曲尽其妙,包括复现历史场景时所呈现出来的氤氲美感,如梳头女生活、丝竹音乐、吴侬软语、船桨灯影、水榭楼台和迷蒙烟雨等江南自然人文元素,包括制作上的出人意料的精致、考究、一丝不苟。这一切都很好地营造了温婉柔美、精致雅正的江南人文氛围。由于它具有诗体般的审美特质,不仅审美的光鲜度与独特的格调很是诱人,更重要的是它在美学意义上也具有突破性的价值,是一席江南人文自然的视听“美宴”,因而吸引了观众尽情欣赏。在这里,创作主体显然是以非主流化、求真意志、民间姿势重新叙述这段红色历史的,而这些正是前一段影视剧创作所普遍缺乏而当下正在刻意追求的。尤为成功的是,它通过接近诗化的叙事语言表达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时,到达了历史真实、个人真实和虚构真实的目标,而这种真实可能更体现出历史的本真面貌以及这种历史面貌背后复杂的社会历史关系和结构,也使得诗化后的历史复现比历史自身更具有艺术张力和欣赏价值。事实证明,我们通过《美丽无声》,的确重新发现了中国江南那一段独特的人文历史包括抗战历史的复杂而精妙的印迹,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丽无声》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长廊里,同样与其他宏大作品一起,树立了一座令人瞩目的民族、时代、历史、战争、生命、灵魂的记忆之碑。

电视剧《美丽无声》导演阐述

黄建中

一、女性的视角

本剧的剧本前后修改过三稿,现在已经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良好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形象。粗看故事颇有些样板戏经典形象“阿庆嫂”的影子,我们常开玩笑说这是“阿庆嫂前传”,但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一部女性电视剧。全剧以女性为主角,除了主人公阿菊外,另有梳头女、太太、丫环、地下工作者等各类女性角色多达十数位,性格鲜明,极富特色。更重要的是它深切地关注着女性的命运,展现了女性在污浊世界尤其是日军入侵的背景下艰难困苦的际遇以及她们自强独立的内心世界和强大的生命力,细致地描绘了女主人公阿菊的成长、成熟的过程。可以说女性的视角是本剧一大的特色和亮点。

二、江南水乡文化

千里寻梦何处去,江南水乡画里来――在读剧本的过程中,我的脑中不时地想起江南水乡的风景民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田园;深巷幽宅、曲径回廊;吴侬软语、江南丝竹。在江南水乡众多的古镇中,我们选择了乌镇,这里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镇内小河纵横,蜿蜒曲折,河面上小桥轻卧,杨柳依依。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古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温婉而柔美的江南水乡文化的象征了。

我觉得在某些特殊的戏中,形式是会极大程度上辅助内容的,这部电视剧就属于此类。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剧本基础和优美的创作环境,更要把展现江南水乡文化作为创作起点,要把水文化表现得很有味道。水乡文化不仅体现在婉转清丽、悠扬舒缓的昆曲、苏剧、评弹旋律中,也不仅体现在古拙清新、淡雅秀丽的吴门画派作品里,它也体现在自然随和的形态、曲折柔和的线条中,更体现在追求淡泊深远的意蕴、含蓄隽永的美感等,正如我们的剧名所言:美丽无声,美丽不仅指画面的美丽,也是人物的美丽和情感的美丽;无声,则是指温婉柔美又意蕴悠长的风格。

三、婉约派风格

可以说本剧女性的视角和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为我们的创作确定了明确的风格,那就是婉约派风格。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派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词的第一个特点是可歌性,婉约派词作则更有代表性,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这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就是韵律,节奏舒缓而意蕴深长。比如一群女孩子穿着木屐走在小桥流水之上的画面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木屐踏落在石板街上清脆的响声就是动听的节奏。

婉约派的第二个特点是抒情味浓厚,因为其内容多是离恨别绪,闺阁柔情,故情感流露自然而真切,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打动观众。我们要加重角色之间的人情味,要把这种人情味拍得非常细腻。比如阿田和阿菊之间并不简单是革命者影响、指导复仇者的关系,阿田教给她的还有作为一个女人的智慧,教导她一个女人如何应对这个龌龊污浊的世界。这样的处理能使我们的电视剧脱离以概念方式图解革命女人的局限。

婉约派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细节的细腻真实,同样因为其多从个人情怀出发,描绘离恨愁绪等等,多出自具体的生活细节。这些也需要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多加体会。可能很多影视作品你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其中的某个细节却让你念念不忘,至今印象深刻,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比如在本剧中我要让梳头女每天都要洗澡、压衣服,还要把玉兰花别在衣襟中,这样的细节必然能使观众过目不忘。

今日新曲明日经典

路海波

《美丽无声》是一曲淡雅悠远而又不无刚烈之气的关于江南水乡人的颂歌。颂歌的主角是一群女人,抗日战争时期水乡乌镇和苏州的一群梳头女。马伊?扮演的梳头女阿菊,身怀家仇而在磨难中身陷时代大矛盾。但她慢慢从被动到觉醒,在共产党人梁守平的影响下,她终于将天赐的聪颖化为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最后成为一名智慧坚强勇敢的战士,协助抗日武装消灭了汉奸和日寇,报了国恨家仇。

菊儿在开场不久就因为富绅单景成觊觎其美貌而设计害死了她的父母,让貌美而性格倔强的菊儿立下了复仇之志。这为全剧奠定了强劲的情节动力。编剧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菊儿家庭遭难前后的几次命运轨迹的挪移,迅速将伪和平军旅长吴克贤、船匪屠老大、日本侵略者、恶绅单景成、地下党、神秘的单太太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悉数摆出,从而为全剧奠定了一个“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故事”这样一个极有创作空间,能够讲出一个“有思想的好故事(希区柯克语)”的创作主旨,令人信服地让观众看到了阿菊由一个普通的水乡女子走向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而剃头师傅阿田、地下党员梁守平坚守信念、舍生忘死的精神从理性到情感对阿菊的影响成为一条重要的线索,与阿菊的命运、性格、情感发展线交错叠合在一起,正是对阿菊最后必然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最好诠释。

最重要的当数《美丽无声》在人物塑造上达到的扎实度。所谓扎实度,系指人物形象在性格鲜明、合乎性格逻辑与生活逻辑以及用个性化细节丰富和表现人物使之出彩方面达到的高度统一。《美丽无声》中对人物的行动、情绪、情感的处理非常细腻,且张力几乎深达绝大多数人物的行动情绪的表达层面。在人物塑造上出彩的形象比例可能是长篇连续剧中最多的一个范例。人物无分主次,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难能可贵。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当属阿菊和吴克贤。因为这两个人物命运发展的轨迹从开头到剧终存在巨大的跨度。比如,阿菊是怎样从一个只知报私仇的江南小女子转变为一个觉悟了的战士的。吴克贤又是如何从一个仰侵略者鼻息的汉奸转变为一个反戈一击的有良知的中国人的?随着情节的发展,作品都能给观众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结构上,《美丽无声》颇有古希腊风,但内容更浑厚丰富。全剧以阿菊的复仇意志和动机编织大的情节主线,但大背景中的民族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则成为更为宏阔的阿菊难以置身其外的真实社会生活。阿菊的乡居生活中还有单景成、单太太、吴家诸太太、阿莲、剃头师傅阿田、马二叔这样的斑驳杂沓的充满质感的阿菊的原初世界。这个世界因单景成对阿菊美色的觊觎并采取谋杀其父母这样的血腥手段而使情节出现第一次大的转折,也促使阿菊矢志复仇。但阿菊却首先不得不按母亲的安排师从阿田学习梳头以躲避灾祸,并赖以安身立命。然而,阿菊初次服务的对象却是伪军旅长吴克贤的三位太太。而单景成与吴克贤竟然又是亲戚。与阿菊也有杀亲之仇的船匪屠老大也与吴旅长有着深不可解的矛盾。但观众之后却看到,吴克贤多乖的命运,竟然又是吴本人在多次有意无意地见识了阿菊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之后,正是在他一次又一次依赖阿菊的化险为夷之后,才得以保全的。至此,《美丽无声》就完成了它的环状结构。与这个结构相关的所有人物,其实都与阿菊的复仇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联。于是,顺理成章地,人们最后会看到,阿菊的复仇实际上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因为无论是日本人、汉奸、特务还是恶绅等一切恶势力,他们最怕的其实还是共产党。如果不是为了抓住共产党人梁守平,作为诱饵的阿菊不知早就死了多少回了。最后,阿菊深深爱上了梁守平。这其中的暗示和象征意味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至此,《美丽无声》的主题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