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嘎隆拉山上的壮歌

2009-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齐明宇 李凌志 魏智 我有话说

墨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因为嘎隆拉山阻隔,成为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被称为“高原孤岛”。

为打通从西藏波密县扎木镇到墨脱县的公路,50年来,有200多名修路工人长眠于此。

2008年9月,“筑路铁军”――武警交通一总队300多名官兵吹响征战扎墨公路的号角,承担起全线施工难度最大、工程技术要求最

高、生活环境最苦的一座隧道――嘎隆拉山隧道建设任务,在高寒缺氧的嘎隆拉山上,唱响一曲无私奉献的壮歌。

目前,隧道已掘进420多米。

挺进死亡地带

打通扎墨公路,是墨脱各族群众的世代期盼,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

从20世纪60年代始,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几次修建这条“天路”,终因地质构造极不稳定,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而未能如愿。

2008年9月,国家正式投入近10亿元,将扎墨公路列为西藏重点建设项目。打通3300米长的嘎隆拉山隧道任务,就落在武警交通一总队官兵肩上。

作为高原老兵,没有人不知道此次任务的艰险。

嘎隆拉山海拔4800米,地势陡峭,地形复杂。从波密到嘎隆拉山仅24公里,要翻越10多处泥石流、塌方多发路段,被称为“死亡地带”。这是一场战斗还没有打响就要时刻面对死亡的战斗。

工期只有两年。在出征动员大会上,武警交通一总队政委刘根水动情地说:“嘎隆拉隧道是死任务。就是死,头也要朝着墨脱的方向!”

为了隧道早日贯通,武警交通指挥部决定实施从嘎隆拉山南北两侧打通的办法。南侧官兵必须赶在10月份大雪封山前,把所有装备物资、近百人一年的给养全部抢运到位。此时,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

9月3日一大早,官兵搭乘拉送物资的车队小心翼翼地向山顶进发。中午时分,车队行驶到嘎隆拉山顶,乌云翻滚,狂风挟着雪粒呼啸而来。突然,一辆汽车轮胎发生打滑现象。危急关头,带车干部杨忠良和三级士官崔智连忙脱下棉大衣,塞到轮胎下面,避免了一次重大险情。此时,从地方找来运输的5头骡子累得趴在雪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任凭踢它、踹它,就是不起来。三级士官祁正军等10名战士上前卸掉骡子身上的大米、面粉,往身上一甩,用背包带牢牢地捆好,向山下走去。碰到险要地段,他们几乎是爬着往前挪。一位珞巴族向导吃惊地说:“这些军人,背东西比骡马都厉害。”

25天后,官兵硬是把1300多吨生产物资、50多吨爆材、100多吨生活给养全部运到宿营地。

破解世界难题

去年11月,隧道刚刚开始掘进,眼前的情景就让多名专家大吃一惊:掘进至800米以上才可能出现的断层竟然一开始就出现了。据测算,隧道的断层可能有7道之多。软弱的围岩,用手一捏就成了碎末,软弱岩石中杂着石块,拱顶和开挖面不断有岩体掉下,形成很大的塌腔,断层中有水流出,加剧了拱顶和开挖面的塌方。

有关资料记载:嘎隆拉隧道地处喜玛拉雅断裂带,是迄今为止国内穿越断层最多、地应力最强、逆坡度最大的高原隧道,被称为“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

工程被迫停了下来,官兵们心急如焚。

“决不能向拦路虎低头,必须按期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大学毕业入伍14年、与隧道打交道14年的武警交通一总队工程师毛瑞兵主动请战,接下这块“硬骨头”。

连续踏勘3天3夜后,两眼熬得通红的毛瑞兵,终于破解了这一施工安全难题。4个月后,官兵们打通隧道230多米。

这时,又出现一个可怕的现象:北侧隧道断面突然发生极为罕见的涌水涌泥,淹没了作业面,隧道一片汪洋。

闻讯赶来的地方隧道专家脸色突变:“涌水涌泥,这可是高原滑坡群隧道施工大忌!”治理这个难题,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根本没有现行的施工方法可供参考。

武警交通一总队党委连夜召开专题会议攻关。隧道专家程春明大胆提出“排堵法”,并带头跳入齐腰深的冰水中,组织官兵24小时不间断排漏。涌水涌泥难题迎刃而解,开创了我国高原公路隧道施工治理涌突的先河。

随即,又一道世界级难题摆在官兵面前。

嘎隆拉隧道最大埋深821米,地应力大,且位于石质坚硬的花岗岩地段,出现岩爆的可能性大。如何拔掉这颗“钉子”?武警交通一总队工程师刘伟主动请缨,通过数百次实验,解决了这一难题。

施工200多天来,官兵们创新管棚注浆、混凝土抗冻融等12项施工工艺和方法,攻克“高原断层施工”、“震区深层灌注”等5个高原公路隧道病害难题,创造了多项高原隧道施工奇迹。

诠释生命价值

冬季,嘎隆拉山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50%。在隧道打风钻,每开挖1米至少需要10立方米水,刚开始没有地下水,武警交通一总队官兵只得把大块雪放入铁桶内烧化,再一桶一桶地抬到作业面。隧道内机械噪音高达300分贝以上,空气中粉尘浓度达40%,官兵们戴着十六七层的口罩,鼻子、耳朵里还是粘有黑黑的油灰。

更可怕的,是官兵要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

2009年2月中旬开始,嘎隆拉山暴雪整整下了12天,山南侧积雪深达4米,把门堵得死死的。2月27日早晨,教导员王超苏带领20名战士刚爬出雪洞,就有足足6层楼高的积雪“轰隆隆”排山倒海般翻滚下来。王超苏赶紧招呼大家冲进一个山洞躲避。雪块呼啸而过,一棵3人合抱的大树被连根拔起。

青菜,是这里最贵的奢侈品。大雪封山后,大家只能靠吃干粮、干菜、罐头补充体能。时间长了,不少官兵出现头发脱落、指甲翻卷、牙齿松动等高原病症。官兵们把“舒服、享受、安逸”藏入背囊,把“忠诚、信念、价值”铸入天路。12名官兵在亲人病故或妻子临产的情况下,仍坚守在施工一线。官兵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精神的孤独和寂寞。冬季大雪一下就是数十天,手机打不通,电视没信号,报纸和家信送不上来。官兵们尝试了好多办法――坐在雪地里数星星,对着老家的方向喊山,来排解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周围群众遇险,官兵们都会热情施以援手。进驻嘎隆雪山8个月来,他们参加抢险30多次,救助遇险群众200多人,抢救物资1000多吨、价值500多万元。

掘进隧道的征程还在延伸。全国人民的心随着武警交通一总队的开路英雄向前,向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