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墨海立精神 丹青赋深情

2009-04-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梅 我有话说

刘大为,1945年生,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展览并获奖。

海风习习、春意暖暖的上海,“史诗与牧歌―刘大为作品展”燃起沪上观众的热情,这是上海美术馆本年度举办规格最高的个案研究性的展览,也是刘大为从艺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个展。

此次展览他带来中国画作品58件、水彩色粉作品40件、素描速写50件,既有经典的回溯,也有新作的展示。许多观众很早赶来“一睹画容”,业界人士当然不能错过这次观摩学习的好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理论家此前也云集上海,开展当天人潮涌动,让刘大为切身体验了上海观众的艺术激情。

作为当代中国人物画杰出的代表画家之一,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主要可分为两类题材,一类是塑造中华民族的伟人、英雄形象的历史画,一类是表现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这两类作品形成了刘大为“史诗”与“牧歌”的创作基调。史诗通常指赞颂历史或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业绩的叙事诗,语言风格质朴厚重,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牧歌泛指歌唱牧人的生活与爱情的抒情歌曲,艺术情调豪放浪漫,形式活泼,节奏多变。在某种意义上,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艰苦卓绝奋斗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现代的英雄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幸福生活就是一曲曲优美的牧歌。刘大为塑造中华民族英雄形象的历史画呈现出史诗般的质朴厚重风格,他表现中国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充满了牧歌式的豪放浪漫情调。史诗风格与牧歌情调形成了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艺术的两大特征。

史诗风格的历史画

刘大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创作了《高山仰止》、《华山救险》、《东渡》、《小米加步枪》、《晚风》、《艰苦岁月》、《人民公仆》、《朱德与史沫特莱》、《不畏蜀道难》等一系列现当代题材的历史画作品,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和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刘大为表现中国现代和当代题材的历史画,构思、构图新颖独特,画面结构严谨,气势恢弘沉雄,人物造型真实而深刻,呈现史诗般的质朴厚重风格。绘画语言的朴素清新,几乎是刘大为所有中国现代和当代题材的历史画的共同特色。他研究中国与西方历史画的经典作品,努力克服对政治概念或历史事件简单图解的弊病,深入刻画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工笔画《晚风》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历史画创作的范例之一。《晚风》的构图布局严谨,主次分明,空间开阔,虚实相生,色调柔和淡雅,意境清新澄澈。许多评论家称赞《晚风》画出了邓小平沉着乐观、平和亲切、高瞻远瞩的精神气质。在创作水墨写意画《人民公仆》时,他不满足于仅仅参考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亲自到井冈山、遵义、延安等革命圣地考察写生,感受历史的氛围,触摸时代的脉搏。《人民公仆》绘画语言也非常朴素。画面上刘少奇拿着一卷文件,站在延安窑洞门前的树下,背景逐渐淡化,人物更加醒目。画家以水墨淡彩与素描造型结合的手法刻画刘少奇的面部肖像,画出了刘少奇沉稳干练、儒雅睿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

牧歌情调的风俗画

刘大为自幼在内蒙古自治区成长,那里,有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牧场,阳光灿烂云脚低垂的蓝天,星空万里银河碧落的夜空,接天连地虫鸣鸟语的草原,恬淡醇厚的风土人情,漂泊宁谧的游牧生活,艰辛甘甜的勤勉劳作,这些美丽的生活图景构成了刘大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刘大为的风俗画,满溢着他对少数民族的深情。他讴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特别是草原或高原牧区牧民的幸福生活,充满了豪放浪漫、明朗欢快的牧歌式的情调。民俗画叙事情节减少,抒情氛围增加,画家有更多自由发挥个人艺术想象的余地。他的少数民族人物造型,更多注重传神写意,动态和表情自然灵活。他的风俗画中,不仅各族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当出色,马、骆驼、牦牛、毛驴、犬、羊等动物形象也刻画得异常精彩,尤其他独创的骆驼样式已成为他的绘画绝技和作品标志之一。

刘大为表现蒙古族生活的风俗画数量最多,他相继创作了《布里亚特婚礼》、《雏鹰》、《漠上》、《马背上的民族》、《任重道远》(1992年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领导人)、《百驼图》、《草原上的歌》、《跃马图》(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搭载作品)、《草原雏鹰》(2007,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藏)等一大批工笔画和写意画作品。

刘大为的工笔重彩人物画《马背上的民族》,构思取精用弘,以小见大,通过今天一个蒙古族牧民家庭的朴野而温馨的草原生活情景,表现马背上的民族的豪爽性格和浪漫精神。构图颇富节奏感,在横幅画面上三个人物、三匹骏马和一只牧羊犬交错排开,节奏平稳舒缓而又跌宕起伏。整个画面的色调典丽明艳,清雅脱俗,红白青绿重彩巧妙穿插在灰黑笔墨渲染中毫不刺目。挂在白马鞍上的儿童用新式小书包并非多余的细节,因为马背上的民族毕竟已经进入了现代。

此次参展的新作有一组《工地》相当引人瞩目,这组反映建筑工人工作场景的作品,亲切自然,让人走近却又发人深思,是一组成功的反映民生的作品。对多种题材的准确把握和信手拈来,得益于刘大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他告诉记者,假期勤工俭学时,他卸过矿石、扛过大包、筑过路基,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炼了他经受生活考验的坚韧意志,也加深了他与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朴素情感。

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称刘大为艺术为“融会通达”:“融会,即融合之意,他的中国画作品立足传统、融合中西、熔工笔与写意技巧于一炉,自成一格;通达,即明白、顺畅之意,他的中国画作品,寓深刻之含意于通晓、明白的语言之中,兼有雅境和俗趣,可谓雅俗共赏。”

刘大为刻苦于定慧双修,不断自我完善,追求人格的高境界。他说,一个艺术家的成功,绝不仅仅是经年累月的“术”的苦练与专攻,没有社会责任感、作品没有道德赋义的人仅靠勤奋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一位年轻的观众这样评价,刘大为的画是亲切的可以走近的,这种审美体验很愉悦,直指我们的心灵。

晚风中国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