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律”“德”在“行”

2009-05-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许柏林 我有话说
数数《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单人旁”的字,正字283个,异体字79个,次于“三点水”(476个正字)、“口字旁”(408个正字)、“木字旁”(405个正字),“草字头”(335个正字)而排在第五位。我盯着单人旁的“仁”字,脑子里冒出孔夫子的“仁者,爱人”。想来“仁”是二人以上处理关系的准则,便觉得“仁”字造得实在精妙。只一个“
仁”字就是一种社会学体系,就是一部哲学巨著。

由二人的“仁”字我忽而想到“双人旁”的字,数一数则不算多,有49个正字、16个异体字。双人旁的一些字,是不是包含着二人以上社会关系的内涵?于是,我发现了“律”、“德”、“得”、“很”、“循”等重要的字。这些双人旁的字很耐人寻味,我好像发现了字中的深意:一个人谈不上“律”的问题,二人之间就会产生“自律”或“他律”的问题;一个人无所谓“德”的问题,二人之间就生出个“德”的问题。“得”、“循”、“待”“很”等等是否也能由此得到启发,沿着二人乃至多人之关系去做判断?我们造字的先人是多么了不起的“社会学家”和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我们的汉字所承载的“意义”是多么地直观而幽深!

但是,当我进一步探究先人何以创造“双人旁”这个部首时,才发现,我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双人旁”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误读,事实上可能并不存在“双人旁”。那么,这个部首的本义又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在这个部首下的第一个字是“彳”(chi),组词为“彳亍”(chichu),慢步行走,走走停停的意思。“彳亍”组合成一个字就是“行”,行走,行动的意思。《说文解字》,在解释“从彳”的字时,常用“行也”,如“得,行有所得也”;“循,行顺也”;“徐,安行也”;“德,升也,从彳”;“律,均布也,从彳”等等。由此,我惊出一身汗来。原来,在我们先人造的字中,并没有“双人旁”的概念,我们今天说惯了,便产生了讹误。虽然,我以前关于人之关系的“发现”并不能成立,使得我有些沮丧和惋惜,但是,我们不能“一意孤行”,出现学术硬伤。

我只好按照“彳”即“行”的本义思考下去,进而发现,懂得了先人创造的“律”、“德”、“得”、“循”等等在于“布也”、“行也”、“升也”,还是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也许先人们不会“坐而论道”、“虚假矫饰”,而是很质朴地将“律”、“德”等定位于“行”;也许先人们已然察觉人类有天然的不律不德、失信失约的弱点,智者造字时将“律”、“德”定在“行动”上,令我们“望文思义”,以儆言行。我忽然悟到,为什么我们的汉语中有“品行”、“德行”的词语,原来“品”在行、“德”在行啊!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和继承先人的智慧,从汉字中寻根探源,有所发现。“律”、“德”在“行”,于今天于未来,意义切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