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袤大地唱响青春之歌

2009-05-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几天来,这样醒目的大红横幅,高高悬挂在各大学校园,不仅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点燃了大学生心中澎湃的激情。

4月23日,江苏省选聘5010名“村官”,49989名高校毕业生填表报名,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真可谓十里挑一;更早一些时候,重庆市2500个“村官

”名额,吸引了包括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40733名大学生参与争夺,报名和选聘数字被刷新为161。

“五一”前后,北京、山西、云南等地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相继推出,给传统的“红五月”又增加了几分热度。到广阔天地实现人生价值,到广袤大地唱响青春之歌,不仅是成千上万青年大学生的热门选择,更成为当代青年才俊的执著追求。

“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今天,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在互联网上,与大学生“村官”有关的各类新闻资讯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2008年3月百度搜索大学生“村官”相关网页数量仅为17万条,2009年4月,剧增到394万多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省份就推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号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广阔天地工作。

1995年,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实施“雏鹰工程”,当年从200多人中下派13人担任村长助理。

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加大步伐、整体推进,使其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面向全国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全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底,全国10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年,为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

党中央的这一决策,把大学生“村官”工作送入快车道。截至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务实、创新之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4%。全国有60多万个村庄,村“两委”负责人年龄普遍偏大,学历水平更有待于提高。面对建设新农村艰巨任务,急需一大批具有开拓思维和知识文化的青年人。

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干部队伍中“三门”(家门、校门、机关门)干部比例持续上升。中央和国家机关厅局级领导干部中,高校应届毕业生比例高达44.6%,县、乡基层工作经历的仅占12.5%。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古人的话,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也就不了解中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事关长远的战略举措。年轻干部就是要到基层去,在实践中培养锻炼!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称赞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也在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2009年2月1日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要求,着力拓宽农村干部来源,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完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

我们党的血脉在人民,根基在基层。只有“下得去”才“上得来”。在不久的将来,一大批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队伍将在农村实践中脱颖而出。

深入基层,用知识、活力和观念,在服务“三农”中,找到了自己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曾几何时,“进城”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上大学是许多农村知识青年跳出“农门”的捷径。由于受城乡、地区差异等影响,大批农村知识青年一直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并形成人才集聚的“高地”。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三农”优惠政策,更多的人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关注农业。

响应党的号召,踏着时代节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反哺农村,走向希望的田野。他们立足农村,深入基层,用知识、活力和观念,在服务“三农”中,找到了自己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2008年4月1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京召开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高度评价了大学生“村官”的奋斗业绩和感人精神,鼓励广大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干事创业”。

座谈会上,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村委会主任助理王丽娜、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阳方口镇阳方口村党支部书记荣莲花、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三棵树乡杨楼村党支部书记戈新化等介绍了他们帮助农民致富、发展生产的事迹,畅谈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镇村干部的体会。

来自四川省剑阁县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余黎的发言,道出所有大学生“村官”的心声:选择当一名大学生“村官”,无怨无悔。“村官”虽小,干的事也很简单和平凡,但只要把这些事情干好了,也就不简单不平凡了。

实践证明,无论是前几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还是刚下去不久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到了农村基层以后,都能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积极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作出贡献,同时,赢得农村基层的欢迎和农民群众的赞誉和信任。

在全国最早开展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的江苏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喜探索。

和我国所有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一样,苏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建设新江苏,涉及19个县、市、区和1011个经济薄弱村的苏北是个“短板”。农村“两委”领导班子人员老化,村干部中高学历者几乎为零。有的村甚至连初中毕业生都找不到。

2007年5月,江苏省委作出重大决策,选择1011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大力培养建设新农村的新型领导人才。

两年过去了,这些走进苏北农村的大学生,从最受农民欢迎、最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和最易于落实的事情做起,赢得群众支持,培养过硬本领,成为团结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现在,1011名大学生中,已有533人通过领办、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各类实体368个,吸纳创业基金3547万元,提供就业岗位7244个。

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这些大学生“村官”也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其中有7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31人担任了村党组织副书记,113人担任了村委会主任或副主任,还有13人当选市、县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2008年,江苏省经过层层筛选,选拔1670名高校毕业生奔赴农村;从2009年到2012年,全省将选聘150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如今,从苏北到苏南,广袤的农村大地上,选派工程播下了凝聚希望的人才火种。

江苏省只是全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现任大学生“村官”总数逐年递增。2006年全国24个省有大学生“村官”21127人;2007年发展到27个省41645人;2008年推广到全国所有31个省,当年新发展大学生“村官”66856人!

眼下,又是大学生“村官”的选聘高峰,众多“大学生村官网”上,每天都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询问村官考试情况。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又有成千上万满怀激情的优秀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村官”行列。

走向广阔的田野,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是党的殷切期望,更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立足长远,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大学生”志存高远,曾有“天之骄子”之称;“村官”,是中国农村最小、人数最多的“官”。如今,两者结合生成了一个充满了时代感的响亮名词――大学生“村官”。正因为如此,从大学生“村官”走进社会的第一天起,注定要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的中心。

为了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大学生立足农村,奉献基层,为了做好建设新农村这一人才战略工程,全国各地都出台并不断完善相应政策和规定,为大学生“村官”创建一个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长效工作机制。

――开辟畅通选聘渠道。福建、河南等地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选派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充当大学生“村官”,北京市、重庆市则向全国大专院校开放招收应届毕业生去农村等。尽管选聘渠道不同,可选聘要求并不减低,都要好中选优。

――建立完善各种激励制度。尽管现阶段全国没有统一的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标准,可各地基本参照准公务员办法。江苏还出台了一系列领先全国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从事业编制到安家补助,从工资收入高定到任职期满报考研究生优先录取,从办理“三险一金”到确保拨款按时到账,7项保障措施无微不至。

――开展各具特色岗前培训。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变化,各地各显神通实行全方位的培训和帮带。有些地方建立了大学生“村官”“4+1”培养模式,为每名大学生“村官”配备学习、生活、技术和工作导师,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农村生活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还有许多地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等方法为大学生“村官”补上农村政策课,重点了解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他们了解农村、农民架设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

――搭建成长成才坚实舞台。让大学生“村官”能“干得好”,最重要的是要搭建好干事创业平台。几年来,全国各地落实有关规定,对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压担子、给任务,任命为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等等。此外,还在档案管理、谈话诫勉、年度考评等方面关心培养大学生“村官”。许多地方还打通大学生“村官”培养与党政机关公务员和选调生的选拔渠道,与后备干部培养渠道连接,对表现好的大学生优先提拔,为他们实现人生理想提供坚实舞台。

――谋划职业发展光明前景。大学生“村官”3年之后都面临就业再选择,各地都不回避这一问题,在职业发展以及出路上作了可喜探索,取得显著成效。许多地方规定,大学生“村官”期满合格将优先录用为公务员。北京市透露,今年7月“卸任”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将有七条“出路”,包括续聘优秀“村官”、定向招录基层公务员等。此外,创业也是众多卸任大学生“村官”的另一宽广出路,江浙等地不少大学生“村官”已在实践中证明,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自己也能当上“老板”。2007年以来,河南、江苏等地纷纷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湖北省启动“扬帆计划”,大学生“村官”创业者最高可获10万元无息贷款。

尽管如此,从前一时期全国各地的实践活动来看,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地区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在相关的政策配套方面还有很大完善的空间。

建设新农村的任务任重道远,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方兴未艾。对于这一新生事物,需要全党全国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既要筑巢引凤,也要保驾护航;不仅要悉心设计、有效组织,又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为了建设新农村,为了造福我国亿万农民,确保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在全国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开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