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修“内功”比“武艺”

2009-05-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振国 本报通讯员 袁芳 我有话说

精致的课件,漂亮的板书,标准的英文发音,讲台上的唐天巧衣着得体,大方自然地阐述着每一个概念,赢得坐在讲台下的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交通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像这样任职时间虽然不长,但表现优异令人惊叹的青年教师有好几位。北京市教学名师、连续担任四届比赛评委的侯建军教授

告诉记者:“我们评委的一个共识是:很振奋,青年教师的表现一届比一届好。”评委组组长王金华教授说:“决赛中每一位老师的讲课都很精彩,从着装、表情、手势以及语言组织各方面都很完美。我们花了好几个小时讨论最终的结果,可谓是好中选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如何用短短的20分钟体现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讲稿和教案的水平以及展示自己的授课能力,无疑是一项极富魅力的挑战。

“自己很用心,平时有积累。”这是电气学院何敬涵副院长对参赛选手的评价。的确在这次比赛中,每位老师都拿出百分百的热情参与,将自己的最佳状态调动起来展示出来。

一等奖获得者、土建学院闫志刚老师的《混凝土桥设计》课,是一门和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基础课。为了向没有施工现场经验的学生更好地诠释拱桥的设计和计算,避免失误,闫志刚精心制作了教具,并结合最近国内发生的一次拱桥坍塌事故,配合大量工程图片演示和验证解决方案,在场听众被深深吸引。

《电磁场》这门课不大好讲,因为数学的东西很多,不容易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但电气学院黄辉老师就讲的很生动。在讲课中,她还巧妙地运用了物理学家法拉第做实验的一则故事,向学生们传递信息:有时科学实验的成功是基于漫长的等待,然而所有的坚持都会有回报。这种自然、适宜地将人文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去的做法令黄辉老师的课变得亲切自然。

获得最佳教案奖的张华老师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特别好,她在台上讲,身后的屏幕上的动画则对应她所讲的内容,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循环过程,使本来不直观的概念变得简单清晰,并很好地展示了教师的思维过程。

“教学的功力是需要不断修炼的。”参加比赛的老师对此深有感触。有些老师表示,平时觉得自己讲的不错,但看了其他老师的表现,发现自己还有一些不足。许多老师都是提前到场,自己的课讲完了还留下来观摩学习。大家纷纷表示,参赛收获很多,从其他老师的教案设计、课件设计,授课风格等方方面面取长补短,受益匪浅。大家都认为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首先修炼内功,自己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然后在一招一式中不断要求精致。才能使课程成为精品,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课。

以赛带训提高青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始于1996年,当时北京市教育工会根据北京市各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急剧增加,教学基本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高教改革和发展的状况,在北京市高校范围内开展了这项活动。十余年的时间,高校教师参赛热情日益高涨,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由此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一些当年初出校门的青涩教师通过比赛的历练如今大多数已成为各高校的教学骨干。

而值得关注的现象还有:高校越来越重视这项赛事。每次比赛,学校相关部门如工会、教务处、人事处全程关注,每次比赛都有专人出席。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学院负责教学的副院长王立德教授表示,因为上一届电气学院刘惠娟老师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后,对整个学院的老师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辐射作用。学院也希望造成一种氛围,让每个老师都参与进来。所以这次校内的比赛是以系所为单位层层竞赛,进行选拔的。目前,高校参与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对优秀教师的选拔,而将它视为一项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的重点工作去抓。

在近几次参加从校内选拔到准备北京市比赛的过程中,每一届都有精心组织的大大小小的培训近10次――其中既有老教授的传、帮、带,讲授《怎样讲好一堂课》,也有选手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切磋。青年教师们经过一遍遍地修改教案、一次次地试讲,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布局、教学理念的提取、教学特色的突出、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学的仪表、仪态、语调、停顿、手势、重音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追求精品的意识无处不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功力在高人指点、相互切磋的氛围中不断增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