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化学术 凸显特色

2009-05-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王能东 李东才 我有话说

编者按武汉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合并组建的大学,通过近九年的建设发展,实现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历史性突破,办学层次与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队伍结构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整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

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坚持“强化学术、凸显特色、改革创新”。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学术是大学的本质活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都必须以学术为中轴。武汉理工大学于2001年、2003年、2008年先后三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集中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确立了“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多科性、开放式、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远景目标,形成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办学理念,学校着力于学术队伍和学术平台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强化学术提升学校学术能力

强化学术必须加强学术平台建设。武汉理工大学从学科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研究平台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学科平台。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发展全局,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与趋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材料与信息、船舶与海洋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优势学科,重视理学的基础学科地位,推进文、法、经、教、哲等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加快发展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二是学术交流平台。大力开展学术沙龙、高水平学术讲座、名师示范教学、教学经验交流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外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形成学术交流创新氛围。三是学术研究平台。先后实现教育部与交通部的共建,教育部与湖北省武汉市的共建,并与贵州省、海南省等省市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成立了“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董事会,与武钢、东风汽车公司等几十家大型骨干企业共建75个研究开发中心,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达到20个。

如今,武汉理工大学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和湖北省创新团队,以及获国家教学名师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称号和项目的教师人数都有历史性突破。2001年至2008年,承担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科研总经费21.6亿元,获授权专利844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30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科技产业方面,以光纤传感器、高速船舶、电动汽车以及新材料、港口机械、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校办科技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占地800余亩的大学科技园已形成规模,2008年科技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凸显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凸显出鲜明的行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质量监控特色和共建特色,显著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一直强调自身的行业特色,着力加强面向行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等特色学科的建设。九年来,学校将以上特色学科列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通过九年的建设,这些特色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七个学科被评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加工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形成使学校整体办学特色更为鲜明。

学校坚持“三强”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和“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以质量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系统化、科学性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探索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一是开设选修课程,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增强学术视野的前沿性;二是吸收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三是鼓励并资助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四是实施“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强化质量监控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推进本科评建工作。成立由校长任主任的评建工作委员会,组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委员会,设立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任主任的本科教学评建办公室,完成了五轮学院和两轮相关职能部门及直属单位的实地考察评估,初步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教学评建的长效机制。创新督导评估体制,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教学巡视员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和教学咨询专家制度为基础,设立独立建制的教学督导和评估机构,聘请4届共234人次督导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推进督查与指导结合、督导与评估结合、督评与办学主体和教学主体结合的教学监导模式,使督评工作不断深化。

改革创新注入发展新动力

改革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武汉理工大学不断加强学科交叉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

学科交叉创新,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特色学科逐渐形成。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科技发展呈现不断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态势,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成为学科发展的一大趋势。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利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着力引导、强化学科间的交叉,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学校发挥优势领域及行业特色,重点研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问题,在“211工程”“十五”建设期间,学校在新材料、现代交通、先进制造、资源环境、现代观测与导航等多个技术领域部署重点建设项目,是特色和优势学科的一次全方位交叉与集成,是学校适应学科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次全面梳理与凝炼。正是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创新,促进了学校相关学科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学校“211工程”、“十五”建设验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全优的评价结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活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学校全面推进“六名工程”,不断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育教学改革体系。“六名工程”是:教学名师培养工程、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教学研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精品教材建设工程、高水平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工程。通过“六名工程”建设,学校拥有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一批省级品牌专业、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一批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要求,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实验教学基地,将实验教学、工程训练、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构建了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联系三大行业,形成了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三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金等三项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研究和教师教学改革研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